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首次报告中国患者从发病至急诊介入时间:平均5.5小时,远远长于美国和日韩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5小时,明显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越晚开通冠状动脉,再灌注效果也就越差。
作者称,这是首个中国有关从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的研究,发现这一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如,美国2000年是3.9小时,2013年日本是2.25小时,韩国2008年是4.6小时。而且,中国68%的患者在3-12小时之间得到治疗,而其他国家则是3-6小时间得到治疗。

图 中国STEMI患者从发病至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分布
该研究入选了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治疗30小时之内的3877例患者,总死亡率3.2%。在6小时内如果能开通血管的患者,死亡率为2.7%,6-12小时为3.4%,超过12小时则达到4.09%。但在校正混淆因素后,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
但如果以ST段回落<50%作为没有充分再灌注的指标,6小时内未有效再灌注的比例有16.7%,6-12小时为19.2%,而超过12小时的患者则达到24.3%。多因素校正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研究也发现,至省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由于交通拥堵等问题,从症状发作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反而较长。

作者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建立区域性的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存在无序转运和较为严重的救治延迟现象,中国心肌梗死救治还面临挑战。
来源:Song F, Yu M, Yang J, et al.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ST-Segment Resolu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Am J Cardiol. 2016 Aug 13. [Epub ahead of print]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美国发布首个体外循环抗凝治疗指南
美国胸外科医生学会(STS)、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SCA)、美国体外循环技术协会(AMSECT)联合发布了首个体外循环(CPB)中抗凝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制定专家组参考了2000~2015年期间发表的96篇论文及2000年前发表的17篇论文。指南包含几个建议,但只有两个是Ⅰ类建议:1.应进行以凝血时间为基础的功能性抗凝全血检测,并保证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和间隔期有充分的抗凝。阜外医院学者在JACC介入子刊发表文章称:术者经验明显影响“高难度”介入治疗效果
近期,阜外医院徐波、杨跃进和高润霖等在JACC介入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这种“挑战性”介入治疗,术者经验越丰富,介入量的累积越多,患者近期和远期的预后越好。作者在文中指出,“该研究首次证实,术者经验影响了高危PC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8-03 17:16:58
0000阜外学者新技术简单经济封堵左心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郑黎辉等发表研究称,局部麻醉下,以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指导房间隔穿刺行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本组16例患者均为华法林治疗禁忌证或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者,均在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状态下采用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和左心房后廓定位指导下的房间隔穿刺术。15例(94%)患者左心耳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左心耳解剖结构特殊放弃封堵。雷雨天前夕慢阻肺或哮喘发作增加!美研究
近日,一项美国研究发现,雷雨天暴发前夕,哮喘和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急诊患者人数明显增加。细挖一下,这也不少见。早在1983年,就有英国研究对此首次描述;而1987年和2016年澳大利亚再次报告。当时,有学者怀疑是空气中花粉作怪,认为暴风将花粉粒卷入云层,进而花粉粒又分裂成更细的颗粒,最后又随气流返回地面而诱发人群哮喘发作。强化降压,或可预防痴呆!SPRINT亚组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2 08:36:5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