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青年高血压转归(阜外医院宋雷等联合北航团队研究,夜间血氧,大内皮素和四肢血压或为新预测因素)
研究者表示,现有的心血管疾病预后模型主要是根据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建立,与年轻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 而高质量的年轻高血压研究资料极其缺乏,尚无针对年轻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因此,年轻高血压患者预后的精准分层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与传统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年轻高血压终点事件的模型校准度高,预测能力(区分度)与COX回归方法具有可比性,并且高于重新校准的FRS方法。
该研究纳入508例因高血压住院、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14~39岁高血压患者。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预测年轻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机器学习模型,并通过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经典的临床工具比较,证实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的价值,为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指导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决策提供了研究方向。

来源:Wu X, Yuan X, Wang W, et al. Value of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2020, published online.【文章链接】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该研究证实了机器学习在年轻高血压预后精准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有望为临床决策提供新的工具。
同时,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新的预测因子,为理解年轻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和发掘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人群经过中位数为33个月的随访期,共观测到包括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在内的复合终点事件42例。
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年轻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建模时,包含11个变量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获得最佳预测效果,其中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大内皮素和同步四肢血压测量值可能是新的年轻高血压预后预测因子。
近日,阜外医院宋雷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晟瀚教授团队在Hypertension杂志在线发表研究,应用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对青年高血压数据建模预测高血压相关终点事件并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研究者纳入58项基线数据及随访终点建立数据集,应用递归特征消除和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由左心房内径、HDL-C、大内皮素、右臂舒张压、右下肢收缩压、左下肢收缩压、右下肢舒张压、左臂收缩压、平均夜间血氧饱和度、以往最大收缩压和尿素这11个变量组成的预测模型。
舒张性心衰,更要控制好血压!中山大学一附院研究
中山大学附一院廖新学、庄晓东团队等研究表明,对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舒张性心衰,HFpEF)患者,使收缩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可降低不良心血管结局及心衰住院风险,尤其是<75岁的患者。研究者认为,对于舒张性心衰患者,应尽量使收缩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研究中,收缩压的目标范围为110~130mmHg。研究显示,收缩压控制较好的患者更年轻,体重指数较低,合并症较少。不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抗凝,出血风险高!中国肺栓塞注册研究
抗凝治疗是非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核心治疗策略。低分子量肝素(LMWH)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受损患者应减少剂量。中国肺血栓栓塞注册研究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非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入院时出现肾功能不全。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低分子量肝素最常用,但大多未调整剂量,这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意大利扩心病“神奇疗法”:2周心功能改善Ⅱ级,射血分数提升10%
一位57岁的男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入院后给予了一种特别的治疗后,效果可谓“一日千里”:2周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从入院前的Ⅲ级改善为Ⅰ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28%改善为38%;4周后,LVEF进一步提升为42%。而且心肌水肿全部消退,心室异位搏动几近消失。这种独辟蹊径的治疗,就是用了点白介素-1(IL-1)IL-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有心衰,应1月内用上“新四联”药物!Circulation评述文章提出三步法
目前,大规模试验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β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应作为心衰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基础治疗药物。之前Lancet有研究称,与传统治疗相比,SGLT2i、ARNI、β阻滞剂和MRA“新四联”治疗可降低62%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入院组成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42:56
0001Nature杂志1.12亿人分析称:中国男性体重增幅领跑全球;农村居民肥胖趋势远超城市
全球肥胖率的上升曾被视为一个城市问题。Nature杂志发表的一项纳入2009项研究、200个国家和地区、1.12亿成年人从1985~2017年30年间体重指数的分析则认为,是农村居民体重增加驱动了全球的肥胖流行。在过去30年间全球平均体重指数上升,其中55%是归因于农村居民体重指数增加;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农村居民体重指数上升的贡献超过80%。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19:3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