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于波等(颈脉斑块指标能否评价冠脉斑块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繁琐的病理改变,可在在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等多血管床中同时发生。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等撰文指出,通过颈动脉斑块特征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冠状动脉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冠脉接近,而且在外周动脉中用来评价、预测冠脉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 研究表明,有多个颈动脉斑块指标可预测冠脉事件,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负荷、斑块组成,但尚有争议。 作者指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是有争议的。 研究显示,其最大值可独立预测冠脉事件,但在无斑块处测量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不能独立预测冠脉事件。 纳入11 项研究的Meta 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负荷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准确率更高。 通常将颈动脉血管壁厚度≥ 1.5 mm 定义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出现、大小以及数量都可以有力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般认为,斑块负荷越大,狭窄程度越严重,未来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越高。但有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更能代表冠脉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负荷大小。 斑块的组成主要包括脂质、纤维及钙化,其中以颈动脉钙化的研究相对较多。有许多研究指出,颈动脉斑块钙化出现和首次冠脉事件相关,但是尚有争议。 作者表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环境相似、风险相似、易损性相似,这使得颈动脉斑块同步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为可能。 第一、解剖学上,颈动脉斑块形状以及在分支上的位置和动脉曲线与冠脉相似。 第二、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形成具备一致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老年、高甘油三酯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然而,两者与危险因素相关性以及对冠脉事件预测价值不同。 也有研究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晚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能否通过颈动脉斑块组成评价冠脉斑块组成尚需进一步研究。 于波等认为,斑块组成在冠脉事件中,尤其是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颈动脉斑块能够同步评价冠脉斑块特征,冠脉事件的诊治也将迈出一大步。 来源:高睿,于波. 通过颈动脉斑块特征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40-1243.
血压波动大需警惕睡眠呼吸暂综合征!浙江学者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研究者发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夜间短时血压变异性。同时肥胖、年龄及高血压病程也是引起这类患者夜间短时血压变异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建议,对于高血压患者,若伴有睡眠打鼾、白天嗜睡、不能解释的唇齿发绀、不明原因的高血红蛋白血症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排查是否合并存在睡眠呼吸暂综合征。安贞医院学者称: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切除术中远期效果更胜消融术一筹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哪种治疗手段中远期效果更好?近日,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阮燕萍等进行的研究带来了答案:两种治疗手段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但室间隔切除术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中位随访386天,与术前相比,室间隔切除术组术后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明显下降。营养不良提示心梗患者预后差!JACC西班牙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09-08 12:31:58
0000JACC刊登西创新!超声引导室间隔射频可治疗梗阻性肥厚心肌病
室间隔切除术和酒精消融术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手段,但这些手段或需要开胸,或会因间隔支动脉的解剖变异影响效果,出现传导束损伤或阻滞这一并发症。近日,JACC介绍了西刘丽文等原创的治疗方式: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杨进刚阜外2023-08-24 01:00:03
0000阜外研究:切割球囊巧治分叉病变
冠脉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中的难点,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阜外医院吴永健、赵杰等研究发现,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研究者认为,这种策略不仅易化介入操作,减少支架置入,而且还可降低分支血管口部残余狭窄以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临床上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分支血管口部存在病变时的一种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