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于波等(颈脉斑块指标能否评价冠脉斑块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繁琐的病理改变,可在在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等多血管床中同时发生。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等撰文指出,通过颈动脉斑块特征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冠状动脉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冠脉接近,而且在外周动脉中用来评价、预测冠脉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 研究表明,有多个颈动脉斑块指标可预测冠脉事件,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负荷、斑块组成,但尚有争议。 作者指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是有争议的。 研究显示,其最大值可独立预测冠脉事件,但在无斑块处测量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不能独立预测冠脉事件。 纳入11 项研究的Meta 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负荷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准确率更高。 通常将颈动脉血管壁厚度≥ 1.5 mm 定义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出现、大小以及数量都可以有力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般认为,斑块负荷越大,狭窄程度越严重,未来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越高。但有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更能代表冠脉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负荷大小。 斑块的组成主要包括脂质、纤维及钙化,其中以颈动脉钙化的研究相对较多。有许多研究指出,颈动脉斑块钙化出现和首次冠脉事件相关,但是尚有争议。 作者表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环境相似、风险相似、易损性相似,这使得颈动脉斑块同步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为可能。 第一、解剖学上,颈动脉斑块形状以及在分支上的位置和动脉曲线与冠脉相似。 第二、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形成具备一致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老年、高甘油三酯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然而,两者与危险因素相关性以及对冠脉事件预测价值不同。 也有研究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晚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能否通过颈动脉斑块组成评价冠脉斑块组成尚需进一步研究。 于波等认为,斑块组成在冠脉事件中,尤其是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颈动脉斑块能够同步评价冠脉斑块特征,冠脉事件的诊治也将迈出一大步。 来源:高睿,于波. 通过颈动脉斑块特征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40-1243.
阜外医院杨艳敏: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小板低与死亡风险高有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黄毕等在本刊报告,阜外医院每年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约400例,年手术量约300例。随着经验的积累,手术疗效不断提高,死亡率逐年降低。作者报道了183例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住院死亡率为14.3%。作者也发现,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19×109/L住院死亡率风险明显增加。让动脉粥样斑块缩小的五个关键步骤
很多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发现颈动脉斑块,于是会问到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有可能!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合理治疗,部分斑块可以缩小甚至完全消退。那么,如何使得颈动脉斑块缩小甚至消退呢?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我国1507万≥60岁老人有痴呆症,八成未治疗!Lancet子刊发表贾建平等研究
我国有2.5亿≥60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7.9%。近日,宣武医院贾建平等发表在Lancet子刊上的研究显示,我国≥60岁老人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痴呆症患病率为6%,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3.9%,血管性痴呆症为1.6%,其他类型痴呆症为0.5%。据此估计,我国1507万≥60岁老人有痴呆症,983万为阿尔茨海默病,392万为血管性痴呆症。杨进刚阜外2023-09-11 17:21:440000每日一杯甜饮料有害!JACC研究
一项法国大型队列研究显示,即使每天喝少量饮料都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研究显示,那些含糖饮料喝得多的人(每日饮用185ml),比不饮用者增加2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同样,人工甜味剂也不可靠,研究显示,与不饮用者相比,饮用含有人工甜味剂多的人(每日176.7ml)随访6.6年中增加32%的心血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4:11: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