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项研究(可救命,美国心脏协会2019年度总结,称对心血管病患者,极其重要)
包含近42万人的Apple Watch应用研究表明,这种可穿戴设备可在1/3以上收到脉率不齐通知信息的人群中,准确地识别房颤。 5、中风溶栓窗口又放宽
REDUCE-IT研究结果显示,在已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患者中,高剂量纯鱼油产品Vascepa(二十碳五烯酸,ω-3脂肪酸中的一种)可将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5%。 2、圆满更好
2019年年末,美国心脏协会(AHA)按照以往惯例,发布了2019年度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的重大进展。 AHA评选委员会认为,有六项导致临床治疗发生变革的研究“可救命”,这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1、高剂量纯鱼油
里程碑式的DAPA-HF研究提示,新型降糖药物达格列净可为心衰患者带来“非常惊人、持续的益处”,而且不论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都有获益。 4、穿戴设备新用途
COMPLETE研究表明,对于有多支血管病变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即干预所有狭窄病变,优于仅干预罪犯病变。 3、新型降糖药物意有想不到的益处
EXTEND研究显示,对于某些缺血性中风患者来说,中风发作后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9小时以后。 6、不开胸换瓣手术适用范围放宽
PARTNER 3研究提示,对于外科手术低风险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来说,与接受传统换瓣手术相比,采用SAPIEN 3瓣膜系统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可以降低中风、再住院和死亡风险。 AHA评选委员会评选出的其他心血管病领域进展还包括: 1、肺动脉高压:发现新生物标志物和新治疗靶标 一项研究发现,骨成型蛋白9(BMP9)是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敏感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肝病患者的无移植生存率和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有助于蛋白生成的基因——BOLA3基因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从而打开了未来寻找新治疗途径的大门。 2、血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应尽早服用他汀 一项针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进行长期随访的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如果尽早启动他汀治疗,至39岁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从26%下降至1%,心血管死亡风险也可从7%下降至1%。 3、老年女士积极活动:小改变,大获益 一项在老年女士中开展的研究表明,每天久坐时间仅减少1小时,心脏病和总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分别会降低26%和12%。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提到的运动不急于一次完成,可以是整天累积下来的运动量。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老年女士即便只是积极参与园艺或走路这样的轻体力活动,心肌梗死或冠脉事件死亡风险就可降低42%。 4、降压:睡前吃药更好,强化降压可防痴呆 一项研究发现,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可将心血管事件降低45%。 SPRINT MIND研究表明,对于≥50岁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强化降压可降低轻度认知功能受损风险。 5、儿童和孕产妇:父母吸烟,孩子遭殃;妊娠期糖尿病连累心脏 一项研究显示,儿童如果经常暴露于父母的二手烟中,更容易发生房颤。父母每天每多吸一包烟,孩子未来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18%。 一项研究提示,在非裔美籍女士中,妊娠期糖尿病可能是未来出现心脏病的信号。在既往有过妊娠并发症的女士中,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最有可能在冠脉造影时发现冠心病。 6、心血管病基因:打开了解静脉血栓栓塞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新大门 一项研究通过对65万余人进行DNA检测,发现了22个与静脉血栓栓塞有关的基因新区域。 另一项研究从63.7万人的DNA中,找到了18个与外周动脉疾病相关的遗传密码。 7、心衰: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或有新治疗方向 研究人员在心衰小鼠模型中发现了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一个新驱动因素,这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方案,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延长其寿命。 8、先天性心脏病:乌地那非或可改善先天单心室患儿运动耐量 FUEL Ⅲ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天生就有单心室心脏病并接受姑息Fontan手术的青少年,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乌地那非虽然不能改善运动峰值氧耗量,但能改善次极量运动。 9、工程T细胞:可用来治疗和减少心肌疤痕形成 一项在小鼠中开展的试验提示,工程T细胞可用来治疗和减少心肌疤痕形成。 来源:AHA newsroom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2019增刊!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白大衣高血压,该吃药吗?Hypertention杂志述评
白大衣高血压是到医院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正常的情况。白大衣高血压的概念最近已扩展到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即在医院测血压未控制,而诊室外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近日,Hypertention杂志一篇述评文章指出,白大衣高血压约占普通人群的15%,占高血压患者的30%~40%。老年人中更常见,可能占到50%以上。维生素D,能帮助冠脉形成侧支!北京朝阳医院研究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好,可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维持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好,与哪些因素有关?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孙昊、陈牧雷等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研究发现,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相比,不良者的25(OH)D3水平较低。而且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增加,25(OH)D3水平显著升高。慢阻肺20年变迁:患病人数增加42.1%
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第3位死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世炜等研究发现,1990-2010年,20年来虽然COPD所致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患病人数显著增加,而且COPD所致疾病伤残负担也在上升。研究者认为,国人吸烟率居高不下,使得超过50%的人群暴露在二手烟以及三手烟中。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也进一步增加了COPD疾病负担。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35岁时就应使用新型抗凝药
中国台湾学者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CHA2DS2-VASc评分相同(男性1分,女性2分),但合并不同疾病的房颤患者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年龄阈值应有所不同,其中心力衰竭是35岁,高血压或糖尿病是50岁,而伴发血管疾病应该是55岁。作者指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不是静态的,因为房颤患者在诊断出房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生很多的合并症。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28:29
0000一项新指标可预测心梗半年死亡风险 !南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周陵、蔡娟等进行的研究发现,急性心梗患者症状发生4天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水平可以预测半年内死亡。研究显示,心原性死亡患者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sST2水平明显较高。多元分析显示,心梗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sST2水平与6个月内心原性死亡独立相关,即使纳入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后,结果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