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35岁时就应使用新型抗凝药)
与理想评价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或动态方法评估各年龄层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普遍较高。
来源:Tze-Fan Chao, et al. Age threshold for the use of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sights into the optimal assessment of age and incident comorbidities. Eur Heart J, 2019,40(19): 1504–1514.
作者指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不是静态的,因为房颤患者在诊断出房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生很多的合并症。
因此,评估卒中风险时最好采用一种伴随疾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生时的实际年龄。
(1)基于基线风险因素和年龄的传统的方法;
研究队列包括31039例没有伴随疾病的房颤患者和39020例只有一个伴随疾病的房颤患者。
结果发现,与动态或理想评估方法相比,采用传统方法评估的缺血性卒中总风险被高估,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比率(incidence rate ratio)为1.24,心力衰竭患者为1.20,糖尿病患者为1.37,血管疾病患者为1.3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如何,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界点是相似的,均为35岁。
(3)理想方法(共病发生时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及卒中发生时的实际年龄)。
(2)动态方法(新发生共病时对患者进行检查);
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各年龄段存在共病的情况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即:
中国台湾学者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CHA2DS2-VASc评分相同(男性1分,女性2分),但合并不同疾病的房颤患者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年龄阈值应有所不同,其中心力衰竭是35岁,高血压或糖尿病是50岁,而伴发血管疾病应该是55岁。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界点设定为卒中风险为0.9%/年。
根据理想评估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年龄阈值分别为35岁、50岁和55岁。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易患糖尿病
丹麦研究人员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研究随访了5149例年龄≥3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现,这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45岁时,2型糖尿病发病率达4%。进一步分析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30岁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0%。尤其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其糖尿病风险增加近两倍。有低度炎症,提示健康有风险!阜外医院李光伟等大庆研究新分析
近期,阜外医院李光伟等发表的一项基于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新分析提示,对于高血糖成年人来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可独立预测10年全因死亡风险。研究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关注低度炎症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该研究纳入的237例糖尿病患者和49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均来自于大庆糖尿病研究中的糖耐量受损患者,从2006年随访至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提示,吸入麻醉下行择期心脏搭桥术不提高生存率
吸入麻醉剂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且,有两个国际共识会议认为,应用吸入麻醉剂可以提高大型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然而,近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MYRIAD研究表明,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搭桥术)的患者中,接受静脉全麻者和应用吸入麻醉剂者的术后1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别,说明吸入麻醉并不能改善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生存。中风后肌酸激酶升高,提示预后差!王拥军等研究
3月4日,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等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中国卒中注册研究Ⅲ新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急性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11.2%在发病后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这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分别占12.5%和8.4%。3个月和1年随访发现,肌酸激酶升高的患者中风复发、死亡、残疾的风险均明显增加。我国急诊处理快速心律失常,尚存不足!阜外医院梁岩等研究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疾病,轻症者可以表现为心悸,严重者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死亡。对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及时有效救治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阜外医院梁岩、赵翠等对全国8家不同级别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各级医院医师目前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急诊处理上尚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