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35岁时就应使用新型抗凝药)
与理想评价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或动态方法评估各年龄层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普遍较高。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界点设定为卒中风险为0.9%/年。

因此,评估卒中风险时最好采用一种伴随疾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生时的实际年龄。
研究队列包括31039例没有伴随疾病的房颤患者和39020例只有一个伴随疾病的房颤患者。
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各年龄段存在共病的情况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即: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如何,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界点是相似的,均为35岁。
中国台湾学者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CHA2DS2-VASc评分相同(男性1分,女性2分),但合并不同疾病的房颤患者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年龄阈值应有所不同,其中心力衰竭是35岁,高血压或糖尿病是50岁,而伴发血管疾病应该是55岁。
(1)基于基线风险因素和年龄的传统的方法;
来源:Tze-Fan Chao, et al. Age threshold for the use of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sights into the optimal assessment of age and incident comorbidities. Eur Heart J, 2019,40(19): 1504–1514.
(2)动态方法(新发生共病时对患者进行检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结果发现,与动态或理想评估方法相比,采用传统方法评估的缺血性卒中总风险被高估,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比率(incidence rate ratio)为1.24,心力衰竭患者为1.20,糖尿病患者为1.37,血管疾病患者为1.38。
(3)理想方法(共病发生时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及卒中发生时的实际年龄)。
作者指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不是静态的,因为房颤患者在诊断出房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生很多的合并症。
根据理想评估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年龄阈值分别为35岁、50岁和55岁。
阜外医院病例:心脏上的针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绍东等报告了一个罕见病例,患者在就诊时,心脏和肺脏上扎着一根针。图1胸片示左下肺及心影内可见短棒状金属异物影;超声提示心脏内21×11mm2并伴有赘生物钙化的团块。边界不规则,回声不均,部分有钙化,占位性病变活动度较大。图2CT显示左肺及心脏左室游离壁有针状异物,左下肺心缘旁可见条状金属密度影,周围少量渗出性改变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2:20:36
0000AHA/WHF科学声明:十年降低25%心血管病过早死亡的十大要点
早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宣言:到2025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应该降低25%,而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全因之首,每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约3600万人,其中约一半以上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年轻男士心梗,血脂异常更严重!CAMI研究新分析
阜外医院杨跃进、吴娜琼等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未接受降脂治疗患者的血脂谱调查发现,25.1%的患者LDL-C水平≥3.4mmol/L,而LDL-C处于达标水平(<1.8mmol/L)的患者比例仅为11.8%。老年患者低钠血症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十大要点:≥60岁者有近50%患低钠血症,增加病死率
低钠血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可达15%~30%,其中在≥60岁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有研究表明近50%。而这会增加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风险,诱发各种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增加病死率。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等专家近期发布的《老年患者低钠血症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指出,要重视老年人群低钠血症的临床诊治。这份建议要点如下: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1:25:07
0000诊断有五步,用药用四联!ESC心衰指南发布
8月27日,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正式发布。指南称,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和共病患病率的增加,未来因心衰住院的绝对人数将显著增加,可能在未来25年内增加50%。指南指出,在诊断心衰时,必须确定病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贫血、肺、肾脏、甲状腺、肝脏疾病可能与心衰症状和体征非常类似,但不是心衰。杨进刚阜外2023-09-19 10:06:1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