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大二院研究称(心电图P波离散度,可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等报告,对于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P 波离散度,即最长P 波时限与最短P 波时限之差,可以预测术后早期和晚期房颤复发,P 波离散度≥ 60 ms 对预测术后晚期房颤复发有一定的价值。 研究者表示,标准12 导联心电图获得的P波离散度可以预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这种简单、廉价的非侵入性参数对于消融后管理和后续治疗可能有用。 研究连续入选80 例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9.3个月。 其中17 例患者早期(术后3个月内)复发房颤。与早期未复发患者比较,早期复发房颤的患者P 波离散度明显增长(74.35 ms vs 60.73 ms)。12 例(70.6%)早期复发患者出现延迟恢复,但早期复发不是晚期复发预测因子。 14 例患者晚期(术后3个月后)复发房颤。与晚期未复发患者相比,晚期复发房颤的患者P 波离散度明显增长(75.71 ms vs 61.06 ms)。 通过观察不同临界值,发现P 波离散度≥ 60 ms 对预测术后晚期复发房颤有一定价值,敏感度85%、特异度50%、阳性预测值26.7%、阴性预测值94.3%。 来源:刘倩,刘亚宁,赵彦蕾,等.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P 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01-1206.
0000
相关推荐
测四肢血压,还能预测心衰!开滦研究新分析
一项基于开滦研究的新分析表明,动脉硬化可促使心衰发生,其作用独立于心衰传统危险因素,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心衰发生风险越大。研究者认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较高时,心衰发生风险也较高,动脉硬化可能是前心衰阶段发展至前临床心衰阶段的中间风险表型。对于研究所应用的指标baPWV,同步四肢血压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中国专家共识指出,baPWV可用于检测大动脉的僵硬度,还可预测心血管风险。搭桥术前负荷他汀无益!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最近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StaRT-CABG研究显示,已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搭桥术前数小时内给予负荷剂量他汀,不能降低心脏事件风险。给予负荷剂量他汀的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13.9%,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为14.9%,两组无差异。杨进刚阜外2023-10-03 08:47:02
0000芬兰学者在脑血栓中发现口腔细菌DNA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栓中发现了在口腔中存在的链球菌属的DNA。这进一步表明口腔细菌可能在脑血管疾病中起作用。研究人员对7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9%男性,平均年龄67岁)进行血栓抽吸和动脉血检测。口腔卫生差,癌症风险增加!超51万国人研究
癌症让人谈之色变,也许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得癌就是因为每天差了把牙刷。近日,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对51万余国人的一项最新分析提示,口腔卫生差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消化系统癌症风险。研究显示,口腔卫生差,增加8%的总的癌症发病率和10%的死亡风险。对于特定部位的癌症而言,口腔卫生差,增加10%的胃癌风险,19%的食道癌风险,29%的食道癌死亡风险,18%的肝癌风险和20%的肝癌死亡风险。ATVB刊登中国CARE-II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近八成有坏死核,三成为高风险斑块
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那么,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有哪些不同于普通人群的特征呢?近期,清华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和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放射科学者通过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在我国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更容易出现钙化以及富含脂质的坏死核。这说明,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