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快餐又获(罪证,增加糖尿病风险)
在西式饮食中,超加工食品随处可见,包括汉堡、薯条、含糖饮料、糖果,巧克力,奶昔,加工肉,等等。 既往研究表明,这些超加工食品都是害人食品,可导致全因死亡以及癌症、心血管病、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肥胖等慢性病发生风险增加。 近日,JAMA内科学子刊发表的一项包含法国十万余名成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又给超加工食品增加了一条“罪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该研究显示,中位随访6年期间,超加工食品与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有关。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5%。 进一步校正饮食营养质量、其他代谢合并症以及体重变化等因素后,饮食中超加工食品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仍然增加13%。 这意味着,超加工食品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可能与体重增加无关。实际上,超加工食品吃得多的人即便在随访期间体重没有变化,其2型糖尿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就绝对质量而言,即便校正不加工或粗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每天每多吃二两(100 g)超加工食品,2型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5%。 在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低和最高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13/十万人年和166/十万人年。 关于超加工食品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的机制,研究者认为,超加工食品本身营养质量较低(钠、热量、脂肪、糖分含量高,纤维少,升糖指数较高),而且其加工过程和包装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和导致内分泌紊乱;这些食品会增添烹饪时很少应用的物质和添加剂。 另外,由于存放期较长因而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较长,包括双酚A这种与2型糖尿病关联密切的物质;炸薯条、饼干、蛋糕、咖啡等食品在高温加热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有害物质。 该研究之前的数据显示,大约5年期间,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物和饮料每增加10%,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风险就会增加12%。 另外,该研究团队还发现,超加工食品与癌症、死亡、抑郁症状、炎症性肠病等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该研究纳入104 707名法国成年人,其中八成为女士,基线平均年龄为43岁。 来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6, 2019.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自主创新介入技术和器械不断涌现
目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我国各地区已经广泛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据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介绍,从2009年至2018年,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例数翻了一倍,从14939例增至32,961例;卵圆孔未闭封堵例数从24例增至了3115例。蒋教授指出,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我国专家学者不断探索新技术以及积极研发新器械。舒张性心衰,更要控制好血压!中山大学一附院研究
中山大学附一院廖新学、庄晓东团队等研究表明,对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舒张性心衰,HFpEF)患者,使收缩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可降低不良心血管结局及心衰住院风险,尤其是<75岁的患者。研究者认为,对于舒张性心衰患者,应尽量使收缩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研究中,收缩压的目标范围为110~130mmHg。研究显示,收缩压控制较好的患者更年轻,体重指数较低,合并症较少。【欧洲心律协会2017】房颤消融停用抗凝药导致大脑损伤发生率翻倍
澳大利亚Elisabethinen医院学者在欧洲心律协会2017年会上发布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数据表明,房颤消融前停用抗凝药有可能会导致无症状大脑损伤发生率翻倍,因此研究者建议房颤消融无需停用抗凝药。本研究中,与消融期间坚持抗凝治疗者相比,停用抗凝的患者术后无症状脑损伤发生率增加近一倍(17.3%vs9.6%)。而且房颤消融患者不停用抗凝药物也不会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合并心肌病和瓣膜病的冠脉微血管病变:降压、调脂、控糖有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姜萌、金晨曦等就“其他类型”微血管病变相关的冠状动脉储备异常在本刊进行了探讨。心肌病和瓣膜病也会有冠脉微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存在心肌缺血实验室证据的临床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