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2万人追踪32年研究(适量喝牛奶有益)
研究显示,如果每日将1份乳制品替换成坚果和豆类,这会降低14%死亡风险;换做全谷物,则会降低11%死亡风险;但是如果换成红肉或加工肉类,则会增加5%的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共纳入护士健康研究、护士健康研究II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中168153位女士和49602位男士,受试者入组时均无心血管病或癌症。随访29~32年期间,51438人死亡,其中12143人死于心血管病,15120人死于癌症。
牛奶,脱脂牛奶,酸奶……,多吃乳制品是不是更健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与乳制品每日摄入不足0.8份的人相比,每日摄入1.5份降低2%的死亡风险,而每日摄入4.2份死亡风险增加7%。
不同奶制品1份的定义:脱脂、低脂或全脂牛奶1份为240 ml ;奶油1份为一汤勺(6 g);酸奶、冰激凌、里科塔奶酪1份为120 ml;奶油和其他奶酪1份为30 ml 。
以上均是在考虑癌症和心血管病家族史、参加试验时健康状况及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饮食模式、吸烟、饮酒、是否绝经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的结果。

以上结果在考虑了吸烟(包年)和其他饮食因素,比如吃红肉等后依旧如此。
此外,一个人的肚子就那么大,如果每天摄入的乳制品部分换做其他饮食会有对健康有啥影响?
图1 汇总3项研究分析的乳制品摄入总量和死亡风险、心血管病和癌症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分析显示,乳制品固然吃少了不好,但吃多了死亡风险或会有所轻微增加,即摄入量与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关系。
注:多变量校正模型调整了癌症家族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基线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健康状况、基线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总能量摄入、吸烟、饮酒以及绝经后激素补充等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Ming Ding, Jun Li, Lu Qi, et al.Associations of dairy intake with risk of mortality in women and men: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BMJ, 2019, 367: l6204.
不同乳制品也有所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全脂牛奶与增加的死亡风险、心血管和癌症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其中包括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
在考虑每隔4年乳制品摄入变化情况,并排除随访前4年死亡病例后,结果依旧如此。
脱脂、低脂牛奶与轻微增加的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不过降低了大肠癌风险。
对癌症死亡风险的影响相似,与乳制品每日摄入不足0.8份的人相比,每日摄入1.5份降低5%的癌症死亡风险,每日摄入4.2份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对3个队列近22万人追踪32年的研究发现,多吃乳制品,并不降低死亡风险。
不过,乳制品吃得多未增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
日本研究称,β受体阻滞剂增加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一项日本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尤其是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研究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增加49%的全因死亡风险;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和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等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也是如此,会比不服用者分别增加60%和55%的全因死亡风险。有些心肌淀粉样变,已经能治了!同济医院学者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红等在本刊发表综述指出,心肌淀粉样变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并引起器官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随着化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的进步,部分类型心肌淀粉样变的预后得到了很大改善。心肌淀粉样变主要有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和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心肌淀粉样变(ATTR-CA)两类。杨进刚阜外2023-09-28 09:21:35
0000阜外医院李建军等提出他汀不耐受新定义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官网曾称他汀有六大谣言。其中之一是:吃他汀不良反应大,得不偿失。其实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他汀安全性声明,指出他汀不良反应风险很低,其获益远大于风险。他汀引起的肌肉损害和肝毒性最常见,但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不足千分之一,肝毒性风险约万分之一。对于很多患者所说的肌痛,声明指出,中老年人肌肉酸痛原因会有很多,把账都算到他汀“头上”不合理。杨进刚阜外2023-09-08 09:11:22
00002018 ESC 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临床实践指导(第六部分):直立倾斜试验
6.直立倾斜试验6.1直立倾斜试验方法推荐采用以下方法:患者试验前禁食2~4小时;如无静脉置管倾斜前需平卧≥5分钟,如有静脉置管则需倾斜前平卧≥20分钟倾斜角度为60°~70°被动倾斜时间应≥20分钟,最长45分钟。如被动倾斜试验阴性,可药物激发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静脉用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激发试验时间为15~20分钟;杨进刚阜外2023-08-27 12:41:47
0002Framingham研究新发现:每九个男士一生中就有一人发生心原性猝死
近期,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学者在JAHA杂志发表文章称首次建立了终身心原性猝死风险的评估方法。据他们预测,男性的心原性猝死的终身(85岁)风险约为10.9%,即约9个人中就会有1人发生心原性猝死,而且多发生在70岁之前。而女性心原性猝死的终身风险仅为2.8%,即约30个人中就会有1人发生心原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