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研究最新分析(收缩压,lt,140,mmHg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增加中风风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近期,日本研究人员利用ACCORD研究数据开展的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在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服用噻嗪类利尿剂会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中风)增加,主要是增加中风风险。 研究者指出,对于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强化降压并不能降低心血管风险,而对于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强化降压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中风。“血压相对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有害处。” 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随访7.7年期间,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未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增加12%。 这主要体现在接受强化降压方案治疗的患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者增加了49%。 在各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服用和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中发生风险存在差异的是主要是中风,前者中风风险增加34%。其中进行强化降压的患者中风风险更是增加了1.15倍。 时间变化模型分析进一步显示,在接受标准降压治疗和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导致中风风险分别增加31%和73%。 但是,在接受标准降压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服用和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冠心病等的发生风险均相似。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该研究纳入10 01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7.7年期间,1776例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基线服用和未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7.2 mmHg和135.7 mmHg。 来源:Tetsuro Tsujimoto, Hiroshi Kajio. Thiazide Use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Well-Controlled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4 Nov 2019
健康情况,是心衰预后指标!JACC子刊阜外医院李静等研究
9月8日,阜外医院李静等在JACC心衰子刊上发表的ChinaPEACE5p-HF研究表明,利用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KCCQ-12)定量评估的心衰相关健康状态评分,可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在该研究中,60%的心衰住院患者KCCQ-12评分<50分,KCCQ-12评分<25分者占1/4,说明急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状况严重受损。杨进刚阜外2023-09-19 13:52:38
0000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主动脉狭窄有何不同?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
中主动脉综合征(MAS)以胸腹主动脉远端节段性狭窄为特征,是一种多病因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称,高血压是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的最常见表现。大动脉炎和肾下段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收治的143例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99例,平均年龄40.9岁。研究发现,大动脉炎(76.9%)和动脉粥样硬化(19.6%)是最常见的病因。对于心原性猝死,建议尸检或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原性猝死的病因复杂,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在实际工作中,每例心原性猝死都必须进行直接死因及基础病因的解释。共识还指出,分子诊断是指为了鉴定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而进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主要利用心原性猝死患者、心脏骤停存活者或心原性猝死高危者的血液/组织中提取的DNA来确定其潜在遗传病因。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有尿蛋白,提示心衰预后差!北京水利医院研究
心衰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在不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尿白蛋白水平升高是否对患者预后有评估价值?近日,北京水利医院刘小慧、巫雪飞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尿白蛋白水平升高是无糖尿病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肾功能水平有关。这项研究共对不合并糖尿病的212例心衰住院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定义为≥3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