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0射线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安全可行!北京儿童医院研究:不适合者可小切口手术
近期,北京儿童医院叶赞凯等在我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这两种方式都是安全可行的。
经皮介入封堵术结果更美观,创伤较少,住院时间较短,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更适合那些年龄小、导管粗大不适合经皮封堵的患儿。

研究者指出,动脉导管未闭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是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新型手术方式,适合于治疗绝大多数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经皮介入封堵术一经引入国内,便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目前已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方式。现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已经获得认同并广泛开展,开启了无 X 线损伤的时代。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也越来越成熟。
总体上,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相比较,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但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和经皮介入封堵术相比,不受患者体重、年龄、外周血管条件等条件,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病理解剖适应证等限制。
该研究选择 2018 年 3 月到 2019 年 3 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 45 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其中25 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20 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循左胸胸骨旁微创入路。
两组患儿手术后封堵即刻成功率 100%。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更长,但总住院费用较少。
3 个月及 12 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封堵成功率均为 100%,未出现并发症和死亡。
来源:叶赞凯,李志强,伊寒露,等.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990-99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0001
相关推荐
肥厚型心肌病手术效果评估或有新指标!阜外研究
心肌收缩后缩短,虽在部分正常人中可见,但仍被认为是心肌功能障碍的标志。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肌收缩后缩短发生情况如何,接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心肌收缩后缩短有无变化?阜外医院王浩、段福建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后,缩短发生率及心肌收缩后应变指数增高,以室间隔基底段为著。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5:56:58
0000黄芪多糖可修复心肌细胞损伤!西南学者研究
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有诸多功用,比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而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魏刚、南充市中心医院王忠庆等进行的研究还发现,黄芪多糖有助于修复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其中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了细胞凋亡和自噬活性。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研究称,女性更容易因心理问题发生危险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愤怒、敌意和感知压力等心理问题越严重,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而男性则不然。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了66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平均2.8年的随访期间,120例(18%)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Circulation:年轻心原性猝死患者七成无预警症状
近期,Circulation刊登的一项研究提示,年轻人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三大原因依次是致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31%)、冠状动脉疾病(22%)、肥厚型心肌病(14%)。年轻的心原性猝死者中,不足三成在猝死前有预警症状,14%是由运动引起,其余为非运动原因所致。大多数心原性猝死患者猝死前并无预警。在年龄≤18岁的猝死者中,39%是由运动所致,随着年龄的升高,运动的影响逐渐减小。欧洲高血压和心律失常诊治联合共识十大要点:多数室上性早博仅需改变生活方式和管好血压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降压药物还有增加因电解质异常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如噻嗪类利尿剂。鉴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二者密切关系,欧洲心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组成工作组,公布了高血压和心律失常诊治联合共识。其要点如下:作者合影1、对于有频发室上性早博和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可考虑持续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房颤。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4:49:3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