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年轻心原性猝死患者七成无预警症状)
来源:Reshmy Jayaraman, et al. Risk Factors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A Multiple-Year Community-Wide Assessment. Circulation. Dec 2017.
研究者分析了3775例心原性猝死患者,其中186例(5%)为年轻患者,平均年龄为(25.9±6.8)岁,男性占67%。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在年龄≤18岁的猝死者中,39%是由运动所致,随着年龄的升高,运动的影响逐渐减小。
在19~25岁及25~34岁人群中,运动导致的心原性猝死分别占13%和7%。
年轻的心原性猝死者中,不足三成在猝死前有预警症状,14%是由运动引起,其余为非运动原因所致。大多数心原性猝死患者猝死前并无预警。
近期,Circulation刊登的一项研究提示,年轻人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三大原因依次是致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31%)、冠状动脉疾病(22%)、肥厚型心肌病(14%)。
另外,心原性猝死患者中,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较高,其中58%的心原性猝死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危险因素。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解读增刊
研究者还发现,运动所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患者更多存在可电击性心律,且成功救治率更高,是非运动所致猝死的2倍多。
0000
相关推荐
Lancet刊登ASCOT研究16年随访数据,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有长期获益
近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ASCOT后续近16年的随访数据表明,接受以钙拮抗剂(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和以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为基础的降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有较低的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率。研究者对ASCOT研究中的8580例患者进行了15.7年的长期随访。这些患者均有高血压及其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没有冠心病既往史。青少年有诱因静脉栓塞抗凝,6周足矣!JAMA研究
JAMA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显示,对于21岁以下有诱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基于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抗凝6周不比3个月抗凝效果差。研究纳入在五个国家的42个中心的417例21岁以下的急性有诱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的最常见因素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近期的创伤或手术。小儿心外科组织工程路长且阻!阜外医院李守军等文章
畅想未来是件美好的事情。比如,如果对于先心病,尤其是瓣膜疾病,外科手术时使用植入后就具有一定生长发育潜能的移植物就完美了,不用考虑什么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的问题,不过这只是目前人类对组织工程的设想。什么是组织工程学?这是针对当前外科治疗中瓣膜、补片、外管道等人工材料的不足,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尝试人工制造人类器官以应对器官移植物短缺的设想,直至发展到今日所谓的组织工程学。杨进刚阜外2023-09-29 09:01:02
0000调整女性激素,或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挪威研究
中老年女性打鼾也不少见,近日,挪威卑尔根大学学者研究发现,这可能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低有关。研究分析了774名年龄在40至67岁之间的女性的数据。551名(71.2%)有打鼾,其中411名还有其他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研究发现,雌激素水平增加一倍,打鼾风险降低19%。孕酮水平增加一倍,打鼾风险降低9%。“稳定性冠心病”说法该废弃!Nature子刊学者称,叫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更适合
已患心血管疾病但近期未发生急性事件的患者,通常被称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但是,有专家在Nature子刊发表文章称,这个叫法不妥,应该叫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文章指出,“稳定性”冠心病的概念具有误导性,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血管事件存在长期风险,二是有些患者危险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