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有诱因静脉栓塞抗凝(6周足矣,JAMA研究)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研究仅少数患者应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
来源:Kids-DOTT Trial Investigators and the ATLAS Group. Effec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6 Weeks vs 3 Months on Recurrence and Bleeding Events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21 Years of Age With Provok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Kids-DOT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2, 327(2):129-137.
JAMA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显示,对于21岁以下有诱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基于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抗凝6周不比3个月抗凝效果差。
数据显示,6周抗凝治疗的1年累积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为0.66%,3个月治疗的1年累积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为0.70%,而相应的临床相关出血率分别为0.65%和0.7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对于这类患者,该研究发现,6周抗凝效果不劣于3个月的抗凝效果。
6周抗凝组和3个月抗凝组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和32%;最常见的是发热(1.9% vs. 3.4%)。没有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
研究者指出,总体上观察到的低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支持21岁以下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缩短抗凝治疗时间的临床适宜性。绝大多数患有诱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年轻患者可以抗凝6周。
研究纳入在五个国家的42个中心的417例21岁以下的急性有诱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的最常见因素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近期的创伤或手术。
研究者指出,目前,无论年龄大小,诱发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标准抗凝疗程是3个月。超过90%的青少年静脉血栓栓塞是有诱因的。
研究者指出,研究中观察到的症状性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发生率与EINSTEIN-Junior和 DIVERSITY试验中观察到的相似。这两研究分别评估了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
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随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钠、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治疗。
其中207例接受为期6周的抗凝治疗,210例接受为期3个月的抗凝治疗。
小量激素也有害心脏!英国研究
糖皮质激素是广泛用于治疗一系列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类固醇。近日,英国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了量化糖皮质激素剂量依赖性心血管风险,研究纳入87794名患有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且既往无心血管疾病(5年中位随访)的成人患者。13426人(15.3%)发生心血管疾病,其中房颤6013例,心力衰竭7727例,急性心肌梗死2809例。抗栓治疗早期出血应警惕癌症:尿道出血者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82倍
在近日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COMPASS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提示,心血管病患者在接受抗栓治疗6个月内如果出现胃肠道或尿道出血,要警惕胃肠道或泌尿系统肿瘤。分析表明,抗栓早期出现胃肠道出血的患者罹患胃肠道肿瘤的风险较未出血者增加12倍,而出现尿道出血的患者罹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较未出血者增加82倍。欧洲血脂指南主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病的降脂治疗,强调早期、强化和联合三原则
ESC/EAS血脂异常指南主席、日内瓦大学医院FrançoisMach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欧洲指南强调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通过降低LDL-C来实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比例降低取决于LDL-C的绝对降低幅度;LDL-C水平“越低越好”,降低LDL-C的强度要依据风险及基础LDL-C水平。杨进刚阜外2023-08-29 17:20:18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复旦大学阚海东团队领衔全球652城市研究:短期空气污染暴露或增加死亡风险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团队领衔的研究,通过对近30年里24个国家或地区652个城市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短期空气污染暴露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这项研究由来自全球22个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参与,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复旦大学的刘聪、陈仁杰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阚海东教授。杨进刚阜外2023-08-28 11:30:53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