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研究(受体阻滞剂对舒张性心衰或有害)
在心衰患者中,40%~50%以上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即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心衰。对于这类心衰,目前仍缺乏有证据证实的治疗措施。尽管在临床实践中β受体阻滞剂常用来治疗此类心衰,但其疗效并不明确。 近期,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发表的一项基于TOPCAT研究美洲四国患者数据的最新分析表明,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显著增加心衰住院风险,同时无助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平均随访3.3年期间,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中,与不用β受体阻滞剂者相比,应用β受体阻滞者因心衰住院的风险增加74%。 而对于射血分数中间型(45%~49%)心衰患者来说,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并不会增加心衰住院风险(HR=0.68,P=0.39)。 研究者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与心衰住院风险之间的关系明显受射血分数影响。患者射血分数越高,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也越高。而在射血分数处于最高的患者中,未用β受体阻滞剂者因心衰住院的可能性最低。 作者表示,该分析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之所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在中心血压升高有关。另外,舒张充盈期延长导致心室容积和压力增加,从而加重心室负荷。 这些因素导致心室壁压力增加,这可能也是既往研究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升高的原因。 该分析还显示,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心血管死亡率变化无关。 TOPCAT研究为一项涉及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格鲁吉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原本是为了评估螺内酯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疗效。 该分析仅纳入其中美洲四国的1761例射血分数≥45%且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其平均年龄为71.5岁,其中79.2%报告应用β受体阻滞剂,89%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 随访期间,22.7%的患者因心衰发作住院,13%的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 来源:Daniel N. Silverman, et al. Association of β-Blocker Use With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a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TOPCAT Trial. JAMA Netw Open, 2019, 2(12): e1916598.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阜外医院华伟和樊晓寒点评四种新型心衰器械治疗:药物联合器械植入是未来方向
治疗心衰很有挑战,阜外医院华伟、樊晓寒指出,优化药物联合个体化的器械植入将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方向,并就当前器械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进展在本刊进行了阐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室多位点起搏技术将有更好应用前景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减少中重度心衰患者再入院率、逆转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并且相关指南也做了明确推荐。浙大附二医院学者Meta分析证实,太极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关于太极对于健康的益处,近年来研究不少,国外学者也颇有兴趣。去年年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以“太极和您的健康:古为今用”为题,热推太极拳,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既往研究发现,太极对于心梗、心衰、卒中等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都有明显的益处。近日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者发表的Meta分析再次证实,太极是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康复的有效手段。预防中风,减肥还要代谢正常!10万余国人的研究
追求健康,体重正常就够了吗?近日一项对10万余国人进行的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显示,不管体重正常不正常,代谢异常即会增加脑卒中风险,而且脑卒中风险会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增加而增加。这里的代谢异常定义为包括以下两个及以上组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或服用降压药,空腹血糖升高或接受降糖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4:21:49
0000【”阜外全国大查房”走进石河子】日常病例也需要明察“蛛丝马迹”
昨日,“阜外全国大查房”开播,首站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阜外医院吴元和高展两位教授为点评嘉宾。直播现场其中一个病例,看似无奇却很考校读心电图功底。患者41岁,因胸痛入院,根据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前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最终冠脉造影却显示回旋支病变,与初步诊断有所出入。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6:32:12
0000建议用ABO算出血风险,CVD算血栓风险!亚太慢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共识
近日,亚太心脏病学会发布了关于高危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共识。共识指出,慢性冠脉综合征这一定义比“稳定性冠心病”更为准确,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慢性、渐进性发展。共识认为,亚洲人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其特点,比如与白人相比血栓风险低,而出血风险高,尤其是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另外关键性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例数较少,因此不能常规应用相关国际指南。杨进刚阜外2023-09-17 17:26:5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