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报告(却并非他汀引起)
作者指出,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相关报告较多,而贝特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较少。
该患者无其他疾病史、过敏史、外伤史及手术史,只高血压病史5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qd,高脂血症5年,未治。
之后第9日,晨起自行加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qd,当日夜间出现双下肢肌肉酸痛,按压后明显。2日后,晨起肌肉疼痛明显加重并发展至四肢酸痛伴无力,不能自由活动,同日下午出现酱油色尿伴有泡沫,未诉明显尿痛。遂前往医院就诊。
查体心肺听诊阴性,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尿素氮 14.72 mmol/L,肌酐146.07μmol/L,肌酸激酶38 031U/L,肌酸激酶同工酶726.4 U/L,甘油三酯2.0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1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4 mmol/L,肌钙蛋白 I、B型利钠肽均在正常范围。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患者为71岁的男性,因“周身酸痛3天、血尿1天”就诊。
来源:刘文豪, 李彬. 苯扎贝特致严重急性横纹肌溶解一例.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828-829.
有研究显示,替米沙坦可以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导致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此外,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半数在3周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时间较晚,这部分患者尤其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发病迅速。经分析,患者服用的替米沙坦、硝苯地平有“火上浇油”的作用。
作者强调,当患者是高龄、女性、肾脏或肝脏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既往肌痛病史或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升高史、多种降脂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该注意监测患者的肌酸激酶和肌酐。
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高血压2级,高脂血症。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缓解,入院第2天后血尿消失,血清肌酸激酶逐渐下降。约半个月后出院。
之前有研究显示,单独使用贝特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 2.82/10 000。
由于血压控制不良,之后1个月就诊于社区医院,不断调整降压药物种类:停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改服缬沙坦片40 mg qd,之后加量到缬沙坦片80 mg,又换回硝苯地平控释片,又改为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 62.5 mg qd,最终开始改服替米沙坦 40 mg qd,苯扎贝特400 mg tid。
对于急性肾损伤,作者指出,有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浓度>5 000 IU/L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因其急性肾损伤发生可能性大。
而硝苯地平,和苯扎贝特均通过细胞色素CYP3A4酶系统代谢,从而减少苯扎贝特代谢率,使其体内血药浓度增加,进而增加横纹肌溶解发生风险。
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和酱油色尿,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典型的临床三联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李彬、刘文豪就遇见这样一位患者,不过不是他汀类药物“惹的祸”。
血清肌酸激酶被认为是诊断横纹肌溶解的最特异的指标,通常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5~10倍,并伴有显著的肌肉疼痛和酱油色尿可诊断为横纹肌溶解。而本例患者入院时肌酸激酶在正常值200倍以上,较为少见。
此外,作者还特别指出,对于使用钙拮抗剂类药物降低血压同时加用贝特类药物控制血脂时,也应注意患者肌肉症状。
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国人肝酶升高者,糖尿病危险高
近期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对万余国人追踪4年的研究发现,肝功能不好,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升高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尤以前者为甚;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却与糖尿病的发生无关。研究者认为,如果能够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索其中机制,或许改善肝功能就是预防糖尿病的潜在靶标。半数年轻心梗患者病前浑然不知危险
近期JACC一项研究[1]发现,在年轻心肌梗死患者中,仅半数知道自己有得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在这项纳入3501位18~5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中,绝大多数(98%)的人有≥1个危险因素,64%的人伴有≥3个危险因素。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的最新数据[2]也表明,近三成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以及糖尿病等。西安交大学者总结我国30年冠心病死亡率升高趋势,空气污染难咎其责,但老龄化是主因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学者对1987-2013年我国20-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进行了分析,提示过去30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平均每年升高5.05%,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而空气污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发现,从1987至2013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分别增长了约2.5倍和5倍,城市的冠心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农村,但农村升高迅速,城乡差距缩小,至2013年基本持平(图1)。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1:02:58
0000养生先养心,倡导积极心理学!广东省医林曙光、谭宁述评文章
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谭宁发表述评文章指出,心脏不是一个自动起搏跳动的“机械泵”,特定的性格、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下载原文】大量研究证明,心脏和心理是联动的,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状态异常。炎症可能是情绪、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桥梁。JAMA子刊:四项健康生活方式可降50%癌症死亡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坚持四项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20%~40%肿瘤发生风险,并降低50%的癌症死亡风险。这四项健康生活方式是戒烟,限酒,维持体重指数在18.5~27.5之间,每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150分钟或高强度体力活动75分钟。作者认为,该研究证实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期述评指出,我们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没有转化成实际行动。该研究共分析了近9万妇女和4.6万男士的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