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直径评判风险最好(优于内膜中层厚度,德国15年随访研究)
目前,临床上常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来评估心血管风险。 然而,一项中位随访时间长达14.9年的德国研究首次发现,在评估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时,更易于测量的颈总动脉管腔直径的预测价值可能优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颈总动脉管腔直径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均呈正相关。 颈总动脉管腔直径每增加1 mm,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29%、30%。 校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后,颈总动脉管腔直径每增加1 mm,全因死亡风险仍增加26%。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1 mm,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3%,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09倍,但心血管死亡风险并未增加。 颈总动脉管腔直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值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均无关。 研究者发现,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加入颈总动脉管腔直径后,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明显提高。 然而,与加入颈总动脉管腔直径的模型相比,加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模型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明显减弱。 该研究一共纳入2751名成年人,平均年龄53岁。中位随访14.9年期间,506人死亡。 颈总动脉管腔直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得。 来源:Carotid Lumen Diameter Is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m Heart Assoc, 4 Aug 2020
0000
相关推荐
BMJ研究称,孕妇越胖,生下的宝宝越易患先天畸形
瑞典学者在BMJ上发表的研究提示,体重指数(BMI)越高的孕妇的子女患先天性畸形的风险越高。研究纳入120万名在2001年~2014年出生的婴儿。其中有4.4万名婴儿患有先天性畸形,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约占50%。这三种心电图特征提示扩心病患者预后差
扩张型心肌病,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严重时可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阜外医院学者发现,12导联心电图异常,如房颤、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QRS≥120ms均有助于判断扩心病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研究者发现,与扩心病心衰死亡患者相比,存活患者QT时限、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比例、异常Q波出现频率比例及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Ⅰ类药物服用比例均较低。JAMA子刊研究反驳“肥胖悖论”:人胖折寿
近日,一项发表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上的研究揭底“肥胖悖论”:人胖了寿命会缩短,并且活着时很长时间多“养着”心血管病。所谓的“肥胖悖论”是指,同样被诊断为心血管病,肥胖或超重的人要比正常体重的人命更长。强化降压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内科学年鉴杂志Meta分析
强化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但也有临床医生观察到,有些患者在强化降压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低血压、晕厥、摔倒等情况,因此担心强化降压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9月10日,《内科学年鉴》杂志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强化降压治疗不仅不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反而会降低体位性低血压风险。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增卒中风险!stroke研究
激素疗法有助于减少更年期的许多症状,包括潮热、阴道干燥和情绪波动。发表在《stroke》杂志上一项新研究表明,更年期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治疗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在治疗的第一年,增加的风险最大。这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25万名女性的数据。在使用口服避孕药的第一年发生中风的风险是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的两倍。之后继续服用口服避孕药,则没有风险增加。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7:56:0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