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全球35亿人有口腔疾病,中国传统送礼佳品是罪魁)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欧洲心脏杂志》曾发文指出,预防心血管病,应从口腔就健康开始。
[4] Watt RG, Daly B, Allison P, et al. Ending the neglect of global oral health: time for radical action. Lancet, 2019, 394(10194): 261-272.
[2]The Lancet: Big Sugar and neglect by global health community fuel oral health crisis. Eurekalert , July 22, 2019.
文章也给出了具体方案以让更多人能够得到“牙惠”,包括:
整合监管、项目监测以及开展研究来保障健康研究的准确;
[1]Peres MA, Macpherson LMD, Weyant RJ, etal. Oral disease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Lancet, 2019, 394(10194): 249-260.
中国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恒牙龋齿患病率也在20%~30%。
改善口腔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口腔健康监督管理;
糖是龋齿罪魁
来源:
但与口腔疾病的广泛流行,相对应的是口腔医疗体系狭窄无力。中低收入国家,则是口腔疾病负担重,口腔医疗保健系统却不发达。
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和嚼槟榔。许多高收入国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口咽部发病率急剧上升。
从牙医为中心转向团队合作模式,满足人群口腔健康需求,提高医疗质量;
着重干预上游人群,重视预防。
含糖饮料销售大幅增长
[3] Stefano Masi, Francesco D’Aiuto, JohnDeanfiel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starts from your mouth. Eur J Heart, 2019, DOI:10.1093/eurheartj/ehz060.
图1 2004~2017年商业化婴幼儿食品在部分中低收入国家中销售额复合增长率
龋齿主要是由于游离糖经过细菌发酵,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导致局部破坏所致。龋齿的产生主要和pH值有关,pH值越低,矿物质流失就越快。而氟化物可抑制矿物质流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糖的渗透力非常强,比如商业化婴幼儿食品含糖量就不低,而中国的这类食品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9.3%。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
Watt指出,保护口腔与糖烟酒的利益是相悖的,其中的经济联系也引起部分专家的隐忧。
牙周炎的特征是牙周组织支持丧失,主要原因是口腔卫生差,牙龈缘及下方的病原微生物积聚,吸烟也是牙周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文章指出,糖、烟和酒是导致口腔疾病的罪魁,而这三样都是中国传统的送礼佳品。
牙周炎:口腔卫生差和吸烟是主因

预防心血管病,应从口腔健康开始
革新口腔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口腔医疗保健的可及性;
在中国,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为70.1%,12岁儿童恒牙龋齿患病率为34.5%。
“吃糖虽是长蛀牙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但中低收入国家中含糖饮料的销售大幅增长。”
更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有预防心血管病作用:每天多刷一次牙则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9%,每年洗牙一次以上则使风险降低14%。
口咽部癌症
图2 2017年全球不同地区未治疗的恒牙龋齿流行状况
一项韩国近25万人的研究证实,牙周病、龋齿较多或掉牙更多的人,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
近期,Lancet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口腔疾病影响全球35亿人,主要是龋齿、牙龈疾病和口腔癌,尤其影响中低收入国家人群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并呼吁关注口腔健康。
文章作者,伦敦大学Richard Watt认为,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口腔疾病,需要对糖、烟草和酒厂等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立法来限制其销售和影响。
全球降低过多吃糖都是个问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不论儿童还是成人游离糖摄入应少于总能量摄入的5%~10%,但绝大多数国家难以达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称,戒烟后增重和糖尿病风险短期增加,但仍有获益
戒烟后绝大多数人体重会增加,因此有人质疑戒烟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健康获益。近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很好地解答了这一疑问。该研究显示,戒烟后伴随的体重增加的确会在短期内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但这并不能抵消掉戒烟在减少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方面的益处。分析表明,与当前吸烟者相比,近期戒烟者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了22%,这种风险在戒烟5~7年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Lancet中国50万人饮酒研究:小酒亦有害,中风危险增加;饮酒对全球中风大国“火上浇油”
传统观点认为,与不喝酒和喝大酒的人相比,适量喝酒有益。但近期一项对51多万国人以及其中有16万遗传学数据的研究直接掐灭这种想法。该研究在中国十个地区入选了51万人,并跟踪10年左右。其中33%男士饮酒,主要是白酒,2%女士饮酒。在这一人群中,喝酒导致了约8%的脑梗和16%的脑内出血。NEJM研究显示,忽胖忽瘦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高
近期发表于NEnglJMed上一项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忽胖忽瘦可大大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6:15:44
0000我国慢性肾病患者隐匿性高血压“十里有一”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学者研究[1]发现,慢性肾病患者中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较为多见,而且已有靶器官损害。“我们的研究提示,这两种高血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并非良性现象,反而会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因此临床医生应该特别多加注意。”研究者指出。间断性社交隔离或要持续到2022年!Science发表哈佛大学研究
隔离的日子什么时候结束?哈佛大学学者通过模拟流行病学轨迹进行分析指出,为避免医院不堪重负,反复进行社交隔离或需要进行到2022年。研究者假设,新冠病毒就如引起普通感冒的一些冠状病毒一样会季节性发病,并且在天气寒冷的月份传播率更高。结果显示,一次社交隔离措施并不能将新冠病毒的传播控制在有限的重症监护能力范围之内,在其他治疗手段匮乏的情况下,间断性社交隔离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