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蒋雄京等推出锁骨下(椎动脉狭窄处理专家共识,判断大动脉炎推荐使用阜外标准,搭桥时警惕锁骨下动脉窃血)
2.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2)具有血管受累部位的症状和(或)体征;
(2) 至少符合2条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斑块状不规则性狭窄;②偏心狭窄;③锥形病变;④血管钙化;⑤病变主要位于动脉开口或近段;⑥其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要点见下:
醋酸泼尼松初始治疗推荐剂量为每天0.5 mg/kg,或30 mg/d,若一周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降至正常,炎症症状缓解,则继续维持;如果不达标,剂量可在一周后增至每天 1 mg/kg。
(1)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为极高危人群,降脂是重点,建议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强化降脂,目标为LDL-C≤ 1.8 mmol/L。
5. 药物治疗应根据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病因、并存临床疾病以及血运重建方案的选择而定:
8. 并存冠心病或颈动脉狭窄,可分为同期和分期处理,同期处理要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的掌控。
(2) 无症状但伴有如下任一项者:
一说致命性反复性脑卒中就让人紧张,而后循环缺血则发生这类脑卒中的风险就会很高,而锁骨下动脉和它的分支椎动脉则是后循环系统的重要供血系统。
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还会影响同侧上肢血供,导致患肢功能障碍甚至截肢。
(1) 至少存在1个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④ 双侧 SS无法通过上肢血压测量准确反映中心动脉实际血压。
(3) 特征性的病变影像。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4. 大动脉炎诊断的阜外标准需满足以下三项:
(1)有上肢缺血症状,或查体发现左右侧肱/桡动脉搏动明显不对称,或锁骨上窝闻及明显血管杂音,或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值≥ 10 mmHg;
(1) 有症状;
1.具备以下任何一条者,建议作进一步的专业检查:
6.动脉粥样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建议:对于直径狭窄≥70%和(或)跨狭窄收缩压差≥ 20 mmHg者,如伴有下述情况时,建议行血运重建治疗:
② 已使用患侧内乳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如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导致心肌相应部位缺血;
怎么更好处理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近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专家共识写作组在本刊发表了专家共识。
图1 当存在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时,左侧乳内动脉桥会发生动脉窃血
(1)发病年龄≤40岁,女性多见;
7.大动脉炎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首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治疗仅适用于 PTA 术后反复再狭窄或出现明显影响血流的夹层患者。
(3) 40 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 患者。
如仍不能控制炎症,需要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
(2)病因为大动脉炎,若处于临床活动期,尤其是急性期,主张积极抗炎治疗。对于激素应用,阜外经验是:
来源: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专家共识写作组.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523-532.
3.需要综合临床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如果满足以下至少两项,则考虑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③ 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患侧人工动静脉瘘进行透析治疗;
共识包含了7个方面的内容,从流行病学和筛查、病生理机制、诊断、治疗、并存冠心病或颈动脉狭窄的处理、介入治疗围术期管理以及随访等进行了详尽阐述。
① 计划使用患侧内乳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9. 介入治疗围术期管理中必须重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除和其他部位介入治疗面临同样的并发症风险外,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应该关注脑栓塞和高灌注并发症。
10. 介入术后随访:建议术后 1、3、6 和 12 个月随访,随后建议每半年进行 1 次随访,以评估有无再狭窄发生。
(2) 有后循环缺血相关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患者;
纸短言长,以下要点概述不能言其细节处理。预知详情,请点击原文。
预防药物性心律失常,要多做心电图!AHA药物性心律失常声明
临床上,许多临床常用药物可能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比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菌药物、精神类药物,以及抗癌药物等,这不是小事!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就药物性心律失常发表了科学声明,强调控制危险因素为先,同时要多做心电图检查进行监测。声明中指出,药物引发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Brugada综合征。感染相关房颤,也需抗凝!丹麦全国性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在肺炎患者中,大约5%~10%会出现房颤。以往认为,这种由急性感染诱发的房颤是一过性的自限性疾病,感染一旦控制住,房颤就会自然转复。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感染诱发的房颤还会复发,从而有中风的风险。5月26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发表的一项来自丹麦的全国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新发的房颤会显著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这可能需要抗凝治疗。Martin Wilkins: 肺动脉高压遗传学 迎来新篇章
在肺血管病论坛上,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副院长MartinR.Wilkins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肺动脉高压基因遗传学研究正蓬勃发展,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寻找新的药物关键作用靶点奠定了基础。长期加班,增过早死亡风险!Lancet子刊研究
过度工作危害健康,过劳死就是指与过度工作有关的猝死。Lancet子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与早期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该研究在芬兰、瑞典、丹麦和英国四个欧洲国家的11个队列中观察了退休前(65岁前)工作时间与46种常见身心疾病和4个死亡终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将工作时间49~54小时/周和≥55小时/周均为超标工作,≥55小时/周为长时间工作。中年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会让人“变傻”!
神经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中年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或可能加快中年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发现,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65%。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87%。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增加1.5倍。而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