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预防房室传导阻滞)
两个可控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血糖也与房室传导阻滞独立相关。收缩压每增加10mmHg,房室传导阻滞风险增加22%;空腹血糖每增加20 mg/dl,风险就增加19%。
来源:Kerola T, Eranti A, AroAL,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JAMA Netw Open. 2019, 2(5):e194176.
研究人员发现,老年(每增加5年的风险比[HR]为1.34)、男性(HR=2.04)、心肌梗死病史(HR=3.54)、心力衰竭病史(HR=3.33)均与房室传导阻滞有关。
根据JAMA Netw Open发表的一项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以有效预防房室传导阻滞。
529名(8.6%)有心脏传导疾病的心电图证据,58名(0.9%)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
研究发现,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关。
在人群归因风险评估中,研究者估计,如果所有参与者均达到理想血压,47%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被避免,如果所有参与者都有正常的空腹血糖水平,11%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被避免。
研究者指出,也许是因为起搏器如此成功和迅速地解决了心脏传导阻滞的问题,我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种疾病的预防上,除可防治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外,有效治疗高血压和维持正常血糖可能也是有效的心脏传导阻滞预防策略。
人口归因风险计算表明,血压和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与超过一半的房室传导阻滞有关。
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纳入6146名社区居民。
即使在调整了其他主要不良冠状动脉事件后,房室传导阻滞仍与这些危险因素相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阜外医院学者揭示“不幸家族”背后秘密:第四代人有5位16岁少年猝死,均在早8点,家族中13人猝死
阜外医院樊朝美和郭曦滢等报告了一个5代74名家庭成员组成的肥厚心肌病家家系。这是一个不幸的大家族。家族第2代,有4人发生了心原性猝死,猝死年龄平均54岁。家族第3代,又有4人发生了心原性猝死,发生在30~40岁间,平均年龄33岁,死亡时间约在早晨8点。而到了第4代,又有5人发生心原性猝死,均为16岁男性。蹊跷的是,也发生在早晨8点。杨进刚阜外2023-08-09 20:06:380000有肿瘤,每年都应评估心血管风险!ESC首个肿瘤心脏病管理指南
随着肿瘤患病率的上升,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也随之水涨船高。就此,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首个肿瘤心脏病管理指南。该指南由ESC、欧洲血液病协会(EHA)、欧洲放疗与肿瘤协会(ESTRO)、国际肿瘤心脏病协会(IC-OS)联合制定,仅内容不含参考文献就达115页,还有50个表格和48个图表。图1肿瘤心脏病管理路径杨进刚阜外2023-09-30 08:06:520000China-PEACE研究:东部农村医院心梗再灌注率提高,2011年1/4患者行介入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蒋立新、李静等在本刊发表China-PEACE亚组研究结果,过去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患者就诊越来越及时。2001年~2011年,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缩短了1/3,2011年为8h,明显短于全国平均水平13h。Framingham研究新发现:每九个男士一生中就有一人发生心原性猝死
近期,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学者在JAHA杂志发表文章称首次建立了终身心原性猝死风险的评估方法。据他们预测,男性的心原性猝死的终身(85岁)风险约为10.9%,即约9个人中就会有1人发生心原性猝死,而且多发生在70岁之前。而女性心原性猝死的终身风险仅为2.8%,即约30个人中就会有1人发生心原性猝死.JAMA:两位专家为诺华重磅心衰药物“掐架”
自从2014年揭晓PARADIGM-HF研究结果后,诺华公司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Entresto就一炮而红,并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但是近期ArthurFeldman为首的几位心衰领域的专家在JAMA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搅起了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