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刊登冠脉介入后房颤抗栓白皮书:首选双联抗栓,新型抗凝药物优先
近期,Circulation刊登了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白皮书。在评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的关键临床试验结果后。专家组做出了重要更新,建议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出院时采用双联抗栓方案(口服抗凝药加P2Y12抑制剂)。

以下为该专家共识的十大建议:
1、对于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且接受支架治疗的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应在出院后采用双重治疗方案,即抗凝药物加P2Y12抑制剂。
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优于华法林。
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与房颤抗凝推荐方案一致,不建议使用低剂量,除非在随机试验曾经研究过的剂量。
4、当有不同的剂量可以选择(如达比加群110和150mg)时,应根据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来考虑抗凝强度。
5、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PCI后可继续使用,尤其是患者耐受性良好,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没有并发症,可考虑使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达标范围内的较低水平。
6、抗血小板治疗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应考虑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在主要试验中使用抗凝 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不建议使用三联疗法。
7、大多数患者应首选抗凝 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首选P2Y12抑制剂,应该尽快开始,如在出院时。
8、在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特定患者中,在PCI后(如1个月)短期延长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三联疗法)是合理的。氯吡格雷仍是P2Y12抑制剂的首选,但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替卡格雷。
9、对于大多数应继续接受卒中预防剂量的抗凝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在1年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0、对于低血栓/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在PCI后6个月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合理的;而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来源:Angiolillo D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ed With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2018 Update. Circulation. 2018, 138:527–536.
逆转糖尿病前期,改善生活方式优于药物!Meta分析
2月10日,《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表明,对于逆转糖尿病前期,改善生活方式的有效性证据是最强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也可逆转糖尿病前期,但其有效性证据不如生活方式干预。积极降压,可防痴呆!欧洲心脏杂志Meta分析
高血压是痴呆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维持良好的血压水平有预防痴呆的作用,但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的降压治疗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10月26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5项重要降压治疗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患者个体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证实在中老年人群中,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痴呆发生风险,且血压降幅越大,获益越多。高危患者PCI术前,可预置股动静脉鞘ECMO备机!郑州学者研究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与机械辅助装置的快速发展,许多高危患者也接受PCI治疗,但高危PCI患者在导管室中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较高,而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死亡率很高。因此,优化管理此类情况对于患者和操作者都至关重要。杨进刚阜外2023-10-02 08:31:46
0000美电生理专家质疑美胸外科医师协会指南:力推外科手段治疗房颤不对!
近期,由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发布了最新房颤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力推外科手段治疗房颤。不过也有学者对此不以为然,美国肯塔基州浸信会医疗协会临床电生理学家JohnMandrola就是其中一位。近日他还在Medcape网站列举了以下三条理由,来找这份新指南的“茬儿”。“找茬儿”之一:证据基础薄弱肾功能下降,心原性猝死风险增加!荷兰研究
近日,一项在荷兰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肾功能下降与心原性猝死风险增加相关。研究者认为,基于胱抑素C水平的eGFR(eGFRcys)可考虑添加到预防心原性猝死的预测模型中。结果显示,较低的eGFRcys和以血清肌酐为基础的eGFR(eGFRcreat)均与心原性猝死风险增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