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57

顾东风院士等推出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建议采用China,PAR,模型,评估软件免费使用)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3:210

风险评估流程及风险分层见图1。

2015年我国重大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高达1887.72万,急性心梗直接住院总费用为153.40亿元,脑梗死的直接住院总费用高达524.26亿元。

指南建议,心血管病总体风险是指根据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水平和组合来评估个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可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

对 20 岁及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首先进行心血管病 10 年风险评估,将评估对象分为 10 年风险低危、中危、高危;

在 China-PAR 模型 10 年风险评估中,结合我国既往心血管病领域相关指南中关于风险分层的划分,以及风险预测的实用性和简便性,建议采用 5.0% 和10.0% 作为切点:如果 10 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10.0%,可视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为 5.0%~9.9% 可视为中危人群;小于 5.0% 为低危人群。

风险评估中信息输入和提交示意图

来源:中国心血管

在浏览器中输入 ;进入“心脑血管风险评估 ”网站主页。

对于高危者,应强化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控制体重、增加身体活动等,同时对需要起始药物治疗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详细的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心血管病风险。

指南着重介绍了我国开展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指导方案,包括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的流程,风险分层依据和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

10年总体风险评估流程及风险分层

指南中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是指个体在一生中(至 85 岁 )发生心血管病的累积风险。

心血管病该怎么预防?

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已成为10年风险评估的重要补充,各国指南相继引入终生风险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分层和干预的依据。尽管目前终生风险评估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药物治疗和临床决策,但是对于指导生活方式干预、促进生活方式改善及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危险因素的长期管理,尤其有利于10年风险中、低危人群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

对于 10 年风险中、低危且年龄为20~59 岁者,进行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

本指南推出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软件和网站(http://),免费使用,通过网站或“心脑血管风险”手机 APP 评估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心血管病 10 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

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需纳入: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城市或农村)、地域(北方或南方,以长江为界)、腰围、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当前血压水平、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患有糖尿病、现在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

评估过程

终生风险评估

指南指出,评估心血管病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

对于低危人群,需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保持低危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已属于极高危,需参照相应疾病的临床指南进行治疗和管理,不再进行本指南的风险评估。

打开软件后,在“风险评估 ”页面下方,点击“个人中心 ”,将进入“登录 / 注册 ”界面(见下图)。注册时,通过输入手机号和设置密码后,点击“获取验证码 ”,系统将验证码通过短信返回到使用者的手机,输入验证码完成注册。注册后登录个人账户,每次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保存,并在“个人中心 ” →“历史评估 ”栏目下查看既往结果,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动态调整健康干预或治疗措施。

指南借鉴了欧美相关指南的分类方法,对推荐类别和证据分级进行了定义。

点击提交按钮后,网站将展示10年风险评估结果,包括发病风险的绝对值及危险分层情况。另外,网站还将展示理想危险因素水平状态下,10 年风险水平。如上面示例中所举 40 岁男性的心血管病10 年发病风险为 4.7%,属于低危;同时,网站给出相同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的个体,如果其他危险因素在理想状态下,10 年发病风险应小于 1.1%(见下图)。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联合我国多学科专家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点击下载原文

在心血管疾病短期风险评估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年轻个体或者危险因素水平轻度升高的个体,心血管病 10 年风险通常处于中、低危水平。仅评估 10 年风险不足以指导长期(15~30 年 )或者终生心血管病预防和管理。

指南建议,对于35岁及以上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等),推荐每 1~2 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

2016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434.4万人,其中脑卒中死亡209.8万人,冠心病死亡173.6万人。

对于中危人群,应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有必要可以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治疗。

2018 年我国学者开发的 China-PAR 终生风险评估模型,考虑了非心血管病死亡导致的竞争风险,具有个体化评估、能够计算不同年龄的累积风险等优势,将有利于激励具有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提高对疾病风险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

建议采用China-PAR模型

短期风险一般指10年风险,长期风险一般指15~30年以上或终生风险。

在评估结果下方的“温馨建议 ”栏目中,网站还会基于个体发病风险给出个体化的相关建议,如上例 10年发病风险为4.7%(低危),则建议:接受生活方式指导、保持自身低风险状况、加强自我监测;同时因终生风险处于高危水平,需密切注意相关危险因素;因为具有高血压,还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必要时就医治疗(见下图)。

例如:1名40岁男性,现居住在北方、城市,腰围 80 cm,TC 5.2 mol/L,HDL-C 1.3 mmol/L,收缩压/舒张压145/80 mmHg,尚未服用降压药,且无糖尿病病史、不吸烟、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输入上述信息后点击提交按钮即可(见下图)。

在主页“风险评估 ”栏目中,“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 ”版块,输入个人的 11 项参数信息: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区、腰围、TC、HDL-C、当前血压水平、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患糖尿病、现在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每项参数均设有参数范围,超出范围的数值信息将不能够进行风险评估 )。

例如,居住在中国北方城市的45岁男性,危险因素水平处于三种情况下,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如图所示(图 2)。各危险因素基本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对象 A,其发生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为13.7%;当危险因素的水平变化到 B 或C 情况时,发生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将会分别增加到34.2%和54.3%。

指南建议采用我国最新的China-PAR模型。

也可使用APP进行评估。可扫描二维码下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