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的(四宗罪,杀肠道菌群,升血糖,血脂,还污染环境)
还有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还与降低试管婴儿移植与怀孕的成功率相关,推测可能导致卵子以及由这些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质量变差。
人工甜味剂已被确定为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可存在于饮用水和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
近日以色列和新加坡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有6种人工甜味剂以及含有这些甜味剂的10种运动补品是肠道菌群的“潜在杀手”。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研究者发现,当消化道菌群暴露到这些甜味剂仅1毫克/毫升的浓度时,就会中毒。
[4] Circulation,2018, 138(9): e126-40.
之前一项来自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三氯蔗糖在细胞水平即开始“作祟”。一旦进肚,会促进人体葡萄糖摄取,促进炎症水平和脂肪形成。而且这种作用在肥胖人群中更为显著。
这6种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纽甜、爱德万甜和乙酰磺胺酸钾。这些几乎遍布在各种零食的清单中,
从细胞水平升高血糖、血脂
而且三氯蔗糖与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上调呈剂量依赖关系。而且所有受试者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
[1] Molecules,2018, 23 (10): 2454.
来源: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认为,对于人工甜味剂,多数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结果并不确定。适当使用或会减少吃糖,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减少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但建议儿童禁止饮用甜味剂替代的甜饮料。
糖是“过街老鼠”,人工甜味剂就是“好鸟”?非也。随着大量研究的开展,人工甜味剂的危害一一浮出水面。
这项研究也为之前发表的研究加了脚注。
另外,孕期如果母亲人造甜味剂摄入的多,还会增加后代为大于胎龄儿和7岁时超重/肥胖风险。
[3] CMAJ, 2017,189(28): E929-E939.
能“杀”肠道菌群
会降低体外受孕成功率
一项加拿大学者进行的研究就显示,一些为期较长的观察性研究发现食用人工甜味剂与体重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相关。
污染环境
[2] Kristen Monaco. Artificial Sweeteners Impact Metabolic Health Even on Cellular Level:Not as healthy as consumers may think, researcher says. MedPage Today. March 20, 201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JACC研究:心碎综合征有三种类型,死亡风险不低于心梗
应激性心肌病是1990年被日本医生Sato首次报道,酷似日本捕捉章鱼的罐子。后来因发现有明显的精神或躯体应激情况存在,因此被称为“心碎综合征”。以前认为,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良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类似的死亡风险。近日,JACC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除了同样发现应激性心肌病的长期死亡风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似。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36:34
0000约10%原醛患者同时异常分泌皮质醇!阜外医院蔡军等研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而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是肾上腺意外瘤相关的最常见的内分泌综合征,前者醛固酮分泌异常,后者皮质醇分泌异常。那么在原醛症患者中有多少合并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状况如何?阜外医院蔡军、刘欣雨等对该院近两年确诊的309例原醛症患者中分析发现,有10%的患者合并亚临床库欣综合征,不过并未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紊乱。二尖瓣手术同期治疗轻中度三尖瓣反流有获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
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对于严重三尖瓣反流需要同期干预无异议,但是对于合并轻度或中度三尖瓣反流,是否应同期手术尚有争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2年随访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合并轻度或中度三尖瓣反流的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手术有获益。术后三尖瓣反流再次手术、三尖瓣反流进展两级或出现重度三尖瓣反流或死亡的复合主要终点事件风险降低。中山大学学者发现,粮食吃得少,房颤风险高
近日,据HealthDay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庄晓东等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长期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房颤。该研究显示,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适度(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总热量比例为45%~52%)的人相比,长期摄入量较低(总热量占比不足45%)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了18%。研究者还发现,不论用哪种蛋白质或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房颤发生风险均升高。中国75岁以上老年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公布,适合我国高龄患者的评价体系和抗栓建议
近期,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发表了《75岁以上老年抗栓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指出,75岁以上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约1/3罹患心肌梗死和2/3因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超过75岁。该共识通过总结临床研究结果并引入新的出血风险评分系统,提出适合我国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评价体系和抗栓建议。针对75岁以上人群,该共识的主要建议如下:1、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