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专家共识(你知道该如何处理反杓型,超杓型血压,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吗)
尚无确切方案,首先要去除诱因和治疗原发病。平时应减少白天卧床时间,休息以坐位为主。夜间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0°~15°),并避免睡前饮水及使用缩血管药物。
1. 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由于缺乏正常血压人群的大样本数据,优化的血压波动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及其正常值尚未确定。
8. 体位性低血压
要点如下:
(1) 傍晚(17:00~19:00)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30 min左右),有助于纠正血压节律异常。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制定的《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就此给出治疗方案。
(4) 可服用适量神经功能调节药(如B族维生素等)或安定类镇静剂辅助治疗。此外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治疗与贫血有关的体位性低血压。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 22: 1-11.

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 ≥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 20%~50%;我国年龄 ≥ 80 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27.2%,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
(4)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可复用阿卡波糖。
(3)餐后运动:老年人餐后20~30min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
(2) 睡眠时头部抬高可能具有短期疗效。
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的 3 min 内,收缩压下降 ≥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 ≥10 mm Hg,但也有一些老年人直立时间超过 ≥3 min才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
(1) 应在非药物治疗(如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在降低白天血压的同时一般不会过度降低夜间血压。
(3) 若上述方法夜间血压仍高,可在长效降压药基础上,尝试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如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但应警惕夜间血压过低以及夜间起床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2) 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结合血压波动的规律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长效+中短效药物的组合,进一步控制白天血压,但应注意中短效降压药可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可于下午、晚间或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选择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物。
2. 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疾病的防治,同时积极纠正可能的诱因,改善生活方式,并通过反复摸索,制订以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鼓励家庭自测血压,记录白天血压及睡前和清晨血压。
(1)饮水疗法:餐前饮水350~480 ml可使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减少20 mmHg,并有效减少症状的发生。
(1) 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睡醒后几分钟后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数分钟,逐渐站立;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勿饱餐或大量饮酒。如引起症状,尽快蹲、坐或躺下。
11. 餐后低血压
9.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
此外,晚间或睡前服用中短效降压药配合清晨使用氟氢可的松,有助于控制夜间睡眠时的血压并减少白天体位性低血压。但应警惕中短效降压药可能加重夜间体位性低血压,造成夜间起床时的安全隐患。
(3) 药物主要有氟氢可的松(剂量范围0.1~1.0 mg/d)和米多君(口服剂量为5~10 mg/d,药效持续时间为4 h左右,睡前4 h内避免给药)。
3. 老年人容易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常伴有夜间血压升高(夜间平均血压≥ 120/70 mm Hg)。在年龄≥ 60 岁的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 69%,是中青年人的 3 倍以上。

临床上可表现为反杓型血压、超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等一系列血压变化异常。
5. 对于非杓型血压:主要降低夜间血压
(2)少食多餐;改变膳食成分比例,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7. 反杓型血压:需要大幅度降低夜间血压
4. 在年龄≥ 80 岁的高龄老年人中 83.3%丧失了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
10. 晨峰血压高
(2) 药物治疗首选24 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将一种或数种长效降压药改为晚间或睡前服用。
6. 超杓型血压:需要降低白天血压
(3) 应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会加重超杓型血压模式。
选择24 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控制清晨血压大幅波动。非杓型或反杓型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
处理:
拒绝中年油腻,要做肌肉男!西班牙研究称:肌肉男不易患心血管病
谈到中年油腻,脑海中马上想到的是大腹便便,精神萎靡不振的大叔。怎么办呢?西班牙一项研究则称,拒绝油腻,要打造肌肉男!肌肉男今后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风险就较低。但在女士中没有发现这种关联。研究共如入选1019名年龄>45岁无心血管病史的居民,并接受了长达10年的随访。随访期间,研究发现,与骨骼肌质量最低的人相比,骨骼肌质量最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如中风或心梗)的风险降低了81%。上海东方医院学者:≥65岁人群近半LDL-C异常,但服用他汀者仅5.31%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KuangY等在社区≥65岁人群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近半人群LDL-C异常升高,但服用他汀者仅5.31%。在这项近4000老年人中,有3.16%属于心血管极高危人群,28.63%属于心血管高危人群,21.92%属于心血管中危人群。有7.77%的人已罹患心血管病。杨进刚阜外2023-08-03 17:01:35
0001首钢医院王宏宇等提出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模式: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法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王宏宇在本刊撰文指出,以全身血管床为核心,对不同部位血管病变和不同病变程度的人群,进行预防、治疗以及系统康复,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目前,国际上存在多个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分系统研究,包括Framingham风险评分系统研究、ARIC研究、SCORE研究、Reynolds危险评分系统研究等,然而每个评分系统都有其局限性。高龄房颤患者合并ACS:二联与三联抗栓MACCE和死亡发生率相似
高龄房颤患者合并ACS,冠脉介入后如何合理抗栓还是个问题。近日,一项对北京市12家医院467例此类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96.36%采用了不同组合的二联抗栓,余者采用三联疗法,两种策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与死亡的发生率相似,不过后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老公吸烟,老婆倒霉!中国千万对夫妇调查:可致糖尿病和高血压
“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对于很多妻子而言,丈夫身上的烟草味也是依偎的甜蜜回忆。不过近期一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等多家单位在1000万余对夫妻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丈夫吸烟,妻子易患糖尿病。丈夫烟瘾越重,妻子风险越高。这项研究中的妻子风华正好,在20~49岁间。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7:57:2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