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首次报告中国患者从发病至急诊介入时间:平均5.5小时,远远长于美国和日韩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5小时,明显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越晚开通冠状动脉,再灌注效果也就越差。
作者称,这是首个中国有关从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的研究,发现这一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如,美国2000年是3.9小时,2013年日本是2.25小时,韩国2008年是4.6小时。而且,中国68%的患者在3-12小时之间得到治疗,而其他国家则是3-6小时间得到治疗。

图 中国STEMI患者从发病至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分布
该研究入选了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治疗30小时之内的3877例患者,总死亡率3.2%。在6小时内如果能开通血管的患者,死亡率为2.7%,6-12小时为3.4%,超过12小时则达到4.09%。但在校正混淆因素后,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
但如果以ST段回落<50%作为没有充分再灌注的指标,6小时内未有效再灌注的比例有16.7%,6-12小时为19.2%,而超过12小时的患者则达到24.3%。多因素校正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研究也发现,至省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由于交通拥堵等问题,从症状发作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反而较长。

作者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建立区域性的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存在无序转运和较为严重的救治延迟现象,中国心肌梗死救治还面临挑战。
来源:Song F, Yu M, Yang J, et al.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ST-Segment Resolu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Am J Cardiol. 2016 Aug 13. [Epub ahead of print]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汽车尾气显著降低“好”胆固醇水平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近期发表的一项美国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尤其汽车尾气等交通来源的污染物可能会通过降低“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HDL颗粒数目,促使心血管病风险增加。该研究发现,3个月期间,空气中细微颗粒暴露程度较高的受试者体内HDL颗粒数目明显低于空气污染暴露程度较低者。EASD2019:年轻人2周不活动,心血管功能即明显下降
众所周知,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久坐会显著增加代谢疾病风险,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对于年轻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是短时间的不运动和久坐也会影响身体健康。该研究纳入一组每天能走1万步以上的人,18名女性,10名男性。平均年龄3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3kg/m2。治疗房颤,要抗凝、减轻症状和合并症管理!ESC发布房颤新指南
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房颤诊断和临床管理指南。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乏力、呼吸急促以及入睡困难,危害较大。不仅会增加5倍的脑卒中风险,1.5~2倍的死亡风险,50%的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还会影响生活质量。指南提倡采用心房颤动更好护理(ABC)途径来进行临床管理。优化房颤治疗有4个环节!欧洲心脏杂志多项研究评述
我国35岁以上房颤患者超出487万例,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房颤治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何管理好房颤,在其他国家也是个问题。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主编ThomasFLüscher结合最新一期该刊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优化房颤管理有4个环节:综合管理(包括抗凝管理)、控制血压、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1、综合管理可延长房颤患者寿命杨进刚阜外2023-09-08 14:02:51
0000安贞医院学者Meta分析称,TAVI术后出血增加术后30天死亡率
北京安贞医院王家阳等近期一项Meta分析称,对于接受经导管主动脉植入(TAVI)手术的患者,TAVI术后出血的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增加了3倍。研究还发现,术前房颤病史可使TAVI术后出血事件增加一倍。血管并发症与经心尖途径也与TAVI术后出血事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