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医院王宏宇等提出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模式(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法)
他们总结多年临床及科研经验后,基于2010~2016 年建立的血管健康状况管理数据库资料统计分析系列结果,提出了新的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的血管健康分级模式,即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法(BVHS):
目前,国际上存在多个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分系统研究,包括Framingham 风险评分系统研究、ARIC研究、SCORE研究、Reynolds 危险评分系统研究等,然而每个评分系统都有其局限性。
Ⅰ级: 正常: 结构和功能均正常。Ⅱ级: 动脉内皮功能障碍: 无影像学证实的粥样硬化,FMD < 10%。Ⅲ级: 动脉僵硬期: 无影像学证实的粥样硬化,PWV>9 m/s,CAVI>9。Ⅳ级: 结构性血管病变早期: 影像学证实的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 a: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弹性正常( PWV≤9 m/s,CAVI≤9) b: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弹性降低( PWV >9 m/s,CAVI>9)
Ⅴ级: 结构性血管病变中期 a: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管腔狭窄50%~75%,弹性正常( PWV≤9 m/s,CAVI≤9) b: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管腔狭窄50%~75%,弹性降低( PWV > 9 m/s,CAVI>9)Ⅵ级: 结构性血管病变晚期: 管腔狭窄> 75%( 心、脑、肾、下肢血管)Ⅶ级: 临床血管事件期( 需紧急住院) : 血管性猝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血管意外、下肢动脉闭塞。
BVHS 分级标准从血管功能和结构方面整合,综合评估全身血管床,早期无创检出亚临床血管性病变。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王宏宇在本刊撰文指出,以全身血管床为核心,对不同部位血管病变和不同病变程度的人群,进行预防、治疗以及系统康复,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
来源:王宏宇. 推广血管健康理念,促进血管医学专业发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026.
他认为,整体综合评估血管,及时干预、预防乃至逆转血管病变,将对于推动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诊治带来巨大变革。
BVHS 在传统的危险因素基础之上,叠加了血管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价指标,包括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的无创测定:包括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心踝血管指数(CAVI)。
而且,应用血管健康评估指标作为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替代性终点指标,可用于评估血管衰老和危险因素损伤导致的整体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房颤服抗凝药者,连续停用≥7天有危险!全球多中心研究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中风或体循环栓塞风险。6月1日,GARFIELD-AF研究组发表的一项新分析表明,在新诊断房颤的患者中,口服抗凝药连续停用≥7天时,死亡、中风或体循环栓塞、心梗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停用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不管后来是否重新服用这类药物,中位随访511天后,全因死亡风险较持续口服抗凝的患者增加62%,中风或体循环栓塞风险增加1.21倍,心梗风险增加85%。回扣门:每个人都应反思
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回扣门,再一次让医生站在风口浪尖。医生们无论怎样辩解,其实没有用,部分医生拿了就是拿了,尽管可能在整个的利益链条中,仅仅是一部分。央视报道没有错误。医生们不满意的是,为什么医疗问题这么多,医生被打被杀那么多,却从来不报道,而仅仅大肆报道一线医生拿回扣?欧洲心脏杂志子刊:中国每年冠心病死亡超100万人,农村居民增速远超城市居民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啸飞等在新创刊的《欧洲心脏杂志》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子刊发表文章称,在2004-2010年间,我国居民因冠心病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农村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增速明显超过城市。杨进刚阜外2023-08-04 13:37:060000中国医生救人还索要医师证!Circulation研究则称,瑞典68%旁观者心肺复苏,中国仅4.5%;旁观者出手可使存活率增1倍
近一段时间,“女医生高铁上救人,结果却被索要医师证”新闻刷屏。在网友评论中,医生院外救人是否是非法行医被多次提及。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也折射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现状的困境。医生即使作为普通民众,实施紧急救助时应免责,更何况他们具有较高的急救技能。救人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热情。热情需要全社会的培育,不能“强好人所难”。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加拿大肥胖管理指南
30年来,全球肥胖的流行呈升高态势,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加拿大发布肥胖管理指南,指出肥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复杂、进行性和复发性疾病,是以不正常或过多的体脂为特征的有损健康的慢性病。本指南建议肥胖管理重在改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单纯的减肥。肥胖管理应基于慢性病管理循证原则为基础解决肥胖的根源,不是简单的“少吃,多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