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
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6只实验用猪随机等分为个性化支架组和标准化支架组,获取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图像并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及标准化直筒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同时制作相匹配的输送系统并完成支架腔内精准置入。
术后 1 个月造影显示,个性化支架组均无移位及内漏,标准化支架组1只实验猪发生不可纠正的I型内漏。

为明确个性化支架对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是否产生影响,研究者还对置入术后降主动脉以及覆膜支架内各部位进行了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猪支架术后主动脉各位置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个性化支架能较好贴覆主动脉管壁,而未造成主动脉缩窄或扭折。
此外,病理结果未见两组实验猪血管内膜损伤。
研究者介绍,该研究通过 3D 打印及可控沉积技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支架,3D 打印的优势在于覆膜与支架的一体化塑形和融合,并获得了对弯曲血管几何的顺应特性;可控沉积技术可辅助控制 3D 打印喷头的方向及打印厚度,以更高效和精确的制作个性化支架模型。
研究者还在现有捆绑式支架释放系统上进行改良,于支架顶端固定可显影限位环,结合大弯侧限位释放导丝,确保覆膜支架于冠状面、矢状面均契合降主动脉几何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该定位技术可行并且安全,实现了个性化支架的弯曲方向与降主动脉方向一致。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还有待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安全有效性。
来源:黄树杰,龙安妮,王迁,等. 基于3D 打印技术的个性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390-39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我国22万糖尿病调查:天津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最高,东北和华北是重灾区
近期,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西林教授等对我国近22万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脑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标化患病率为6%左右,天津最高,达12.85%,吉林、山东、黑龙江和北京的患病率依次位列第2位至第5位。王文教授对近期高血压研究的五点认识:我国高血压防治有成效,对国外指南和研究不能盲从
近2年来,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血压流行与防治情况的调查数据及临床试验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某些方面出现争论。对此,阜外医院王文教授就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防治效果及国内外临床试验结果,在本刊发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高血压流行情况: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十年前有进步6分钟步行试验可替代心肺运动试验!中国专家共识
6分钟步行试验能较好地复制老年患者日常生理状态,评价老年患者的整体活动能力和功能储备,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易行、耐受性好、可靠有效、更能反映日常活动的临床试验。近期,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老年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6:31:2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