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痉挛性心绞痛国际标准公布(严谨但不如中国共识实用)
表1 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性疾病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诊断标准
2015年由向定成、曾定尹、霍勇教授曾代表专家组制定的《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55年前,Prinzmetal首次描述了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变,称之为变异型心绞痛。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中国共识还指,严重而持久的冠状动脉痉挛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左冠状动脉痉挛多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猝死;右冠状动脉痉挛则多表现为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 Beltrame JF, et al.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vasospastic angina. On Behalf of the Coronary Vasomotion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COVADI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7;38:2565–2568

如此看来,中国的共识更全面一些。如果能迅速组织起来几个病例报道,能够证明心律失常也可作为一项诊断标准,这就是一篇质疑国际标准的文章,但似乎心律失常仅仅是伴发的表现,质疑标准看起来也不容易。
随后,研究证实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可诱导的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将变异型心绞痛统称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
冠脉痉挛激发试验通常是在对患者予以激发试验情况下进行冠脉造影,同时监测患者的症状,阳性结果的判定应包括以下几项:(1)出现了胸痛症状,(2)心电图缺血性改变,(3)造影结果显示血管收缩>90%。
如需索取这两篇文献,请留邮箱。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包括三个方面:(1)典型的临床表现;(2)心电图记录到发作期间的心肌缺血性改变;(3)证实有冠状动脉痉挛。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正式发表了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国际诊断标准,以提高该疾病临床诊断并促进相关研究。
该标准指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可导致心原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晕厥,而避免血管痉挛的诱发因素,并应用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
来源: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共识指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典型变异型心绞痛、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AMI、猝死、各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统称为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
国际标准仅在激发试验中说,在冠脉痉挛时有6.8%的人发生冠脉痉挛,但未将此列入诊断标准中。
这一点国际共识倒没有提及,但临床上确实可见这种类型的冠状动脉痉挛。
[2] 曾定尹.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1(S2):82-84.
中国心梗注册研究最新数据:3.5%心梗患者溶栓后出血,高龄患者风险高
对于心梗患者,“心肌就是生命”,溶栓在很多无直接PCI条件且无法在30min内实现转诊的患者,是首选的再灌注策略。不过溶栓出血率是否高,哪些患者容易发生出血?阜外医院杨跃进、何培源等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合并出血事件率较低,高龄(≥75岁)与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Non-HDL-C应纳入常规血脂报告!意大利共识
几十年来,“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直以来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和降脂治疗靶标的主要生物标志物,不过最近一些研究对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呼声较高,尤其是那些LDL-C水平较低而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的患者。近日,意大利医院心脏病专家协会(ANMCO)发布的一份共识文件“PK”了一下non-HDL-C和LDL-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炎饮食,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9万北京居民研究
6月2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覆盖9万余名北京居民的横断面研究表明,一种促炎饮食模式,即主食、肉类、加工食品、含糖饮料摄入较多而水果、乳制品、蜂蜜和果酱摄入较少,可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50岁人群受影响更大。支架术后冠脉无狭窄但持续有症状?应警惕以下七种罕见病因
有时候是不是有些冠心病患者很奇怪?明明已经置入支架的手术过程已近完美,但临床效果却并不好,这里要注意了,可能患者有非动脉粥样硬化原因的冠心病。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吴元、高国峰等学者在本刊就此对少见的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