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术后冠脉无狭窄但持续有症状(应警惕以下七种罕见病因)
②Ⅱ型:冠脉内已有稳定斑块,可单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同时诱发斑块侵蚀或破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肾上腺素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在既往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会加重冠状动脉痉挛,此时需要权衡利弊。
该病罕见,多为中青年女性。女性患者多伴有冠脉自发夹层;无夹层男性多见,且多有心绞痛病史。该病猝死率高,预后极差。
单器官的血管炎,是指在一个器官内的任何大小动脉或静脉的血管炎,并且没有特征提示它是系统性血管炎的一部分表现。诊断常需长时间随访,建议至少6个月。
嗜酸性冠状动脉炎
系统性血管炎的冠状动脉受累
治疗多考虑过敏反应和心脏问题,药物可能加重过敏反应或者影响心功能。痉挛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中需要包括抗痉挛药物,如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
单器官的血管炎
活动性活动性炎症存在时,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首选。冠脉存在严重狭窄时,需考虑血运重建,但在炎症活动期应避免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也需尽早手术,同时加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有时候是不是有些冠心病患者很奇怪?明明已经置入支架的手术过程已近完美,但临床效果却并不好,这里要注意了,可能患者有非动脉粥样硬化原因的冠心病。
多老年起病,当患者反复发作头痛症状或风湿性多肌痛时,又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度怀疑活动性血管炎所致,除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外(抗血小板、抗凝、他汀、血运重建),应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同样,不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选择内乳动脉桥。
应遵循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南进行治疗,但是这些药物是否会加重过敏还未可知。
这类患者要慎用阿片类药物,因为可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加重过敏反应。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孤立性主动脉炎
作者指出,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的发病人群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重叠,但临床表现与造影特点却多为隐蔽,常被漏诊误诊。而且因治疗方法二者不同,支架置入效果多不佳,甚至还会带来不利影响。
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多与严重过敏反应同时出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
治疗方面有研究报道,冠脉自发夹层产后女性患者应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治疗,3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提示血管病变恢复。更多的经过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自发夹层的患者应用血运重建治疗。
①Ⅰ型: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冠脉,并且无冠脉疾病危险因素,仅冠脉痉挛。
不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选择内乳动脉桥;有研究显示,支架置入术后5~10 年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巨细胞动脉炎
患者冠脉病变仅为少数,多采用单纯外科手术。
抗过敏治疗方面,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液体复苏,同时需要兼顾心功能的情况。
冠状动脉扩张或串珠样改变为其冠脉造影典型表现,但少见。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多位于开口或者近段(>70%)。其他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多有助于明确诊断。
所有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均可累及冠状动脉,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多见。
Kounis 综合征
大动脉炎
来源:高国峰, 张峻, 高晓津, 等. 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1024-1026.
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吴元、高国峰等学者在本刊就此对少见的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进行了深入探讨。
③Ⅲ型:支架内血栓形成,抽吸出的血栓经过染色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美国心脏协会:做到八点可活的更健康,首先要科学算命
怎么能活得更久、更健康?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做到以下八个方面,可以帮助你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因为这是成年人整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科学算命对于年龄在40~75岁之间,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可以进行科学算命,计算未来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中国人该怎么评估,可参考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点击下载全文】如果有肾病或心脏病家族史,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也是增加的。心梗伴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差!中国急性心梗注册研究新分析
9月7日,BMJOpen杂志刊发的一项基于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新分析显示,胃肠道出血是中国急性心梗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出血,占80.6%。在中国急性心梗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19%,严重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0.32%,相对较低。在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94%、1.24%、1.50%。全球约二成2型糖尿病,归因于空气污染!柳叶刀子刊
在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越来越多。除了生活方式和代谢风险因素,流行病学等研究证据也表明长期暴露于PM2.5也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近日,柳叶刀子刊发表研究数据提示,空气污染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2019年,全球约20%的2型糖尿病负担归因于PM2.5暴露。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0:11:43
0000睡不好,易房颤!中国台湾研究
既往研究已发现,睡眠障碍与房颤有关,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近期,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纵向队列研究显示,睡眠障碍与房颤强烈相关,其中失眠对房颤的影响较大。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后的分析显示,与无睡眠障碍的人相比,有睡眠障碍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21%。在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失眠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较高,增幅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