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手臂结构,帮你练成金刚臂,让你的双臂成为健身的标志
金刚臂始终是每个男神练臂的目标,可见增强双臂的围度,关系到健身者的面子,同时也是他们健身成果提升的标志。

想要练成别人羡慕的金刚臂,当然离不开对双臂肌肉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双臂的肌肉。
手臂包括上臂和前臂两部分,上臂主要由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组成的,前臂主要由很多的小型屈肌组成,只有在锻炼中,加强对它们的认识,才能知己知彼,更好地提高锻炼效率。

了解肱三头肌的形状和功能
三头肌位于上臂的后侧,它是由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组成的,在动作中它主要伸直前臂和向内收缩上臂,主要作用是屈曲肘部。

三头肌的特点
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三头训练三个头都会参与其中,只是它们受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已,不可能在训练中孤立每个头进行单独训练,尽可能做到你所锻炼的那个头得到最大化的参与,使肌纤维的破坏的范围增大,得到针对性锻炼的效果,如果在锻炼中,三头没有充血的感觉,那么你就要检查你动作的正确性了。
三头肌锻炼的最佳动作
俯身哑铃臂屈伸

它是刻画肱三头肌的经典动作,做这个动作的要领,要保持上臂紧贴在躯干处,肩部保持稳定,练习手臂应该完全伸直,只需要前臂移动,上臂保持静止不动。
动作过程:身体向前俯身,背部保持绷直并且双腿屈膝,双臂屈肘握哑铃在腿两侧,保持上臂和背部在同一个平面上,保持身体的稳定,收紧核心肌群,前臂以肘为轴向后举起哑铃,上臂保持不动,当前臂和上臂成一条直线时,保持动作1秒,然后慢慢降下前臂回到起点,重复动作。

了解肱二头肌的形状和功能
二头位于上臂的前方,它有长头和短头,上臂的内侧是短头,外侧是长头,整个形状呈梭形,在近固定和远固定时,保持肘关节的伸展和肘部的弯曲。
二头肌的特点
肱二头肌属于耐疲劳的肌肉,但是在训练中,经常被训练者和背部肌群一起练习,而二头肌只是一个参与肌群进行锻炼,从锻炼效果以及刺激度上,都被降低了,所以建议在二头肌的锻炼中,采用和三头肌一起的对抗锻炼,这样在互相牵制中,提高它们的刺激度。
二头肌的最佳锻炼动作
杠铃弯举

这个动作是个复合动作,适合使用大重量,利用站姿,在高负重的前提下,训练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二头肌上,这样训练效果才会明显。
动作过程:站姿,手心朝上,手距比肩宽,弯曲双肘,将杠铃举到胸部,顶峰收缩几秒钟,然后还原。
了解前臂主要肌群的形状、功能和特点
前臂是由屈肌组成的,它们是弯曲和伸展腕关节的两组肌群,虽然它们的面积没有那么大,但各个肌肉间的协调和功能却是非常强大的,它们主要控制腕关节的活动范围。
锻炼前臂的最佳动作
锤式腕弯举

动作过程:坐姿,双手靠拢握住杠铃,前臂紧贴在凳面上,保持腕部的稳定,手腕向下屈伸到最低点,使杠铃的重量向下,保持动作几秒钟,最大限度收缩前臂肌肉,然后用手指提起杠铃回到原点。
国人保持7项心血管健康指标可预防62%心血管病
近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研究成果: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约62%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归因于没有达到7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点击看原文)这7项评估心血管健康的指标由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包括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健康饮食四种健康行为,以及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三种健康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8-15 11:10:18
0000练肌肉,可防心血管病和癌症!Meta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2天的肌肉强化锻炼。定期肌肉强化锻炼可增加或保持骨骼肌强度。近日,一项纳入16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成年人肌肉强化锻炼使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肺癌风险降低10%~17%,且与是否进行有氧活动无关。研究发现,肌肉强化锻炼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呈J形关联,每周约30~60分钟的肌肉强化锻炼时风险降低最大(约10%~20%)。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0:11:39
0001阜外医院研究称,中老年人多吃水果蔬菜有降低血脂功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潇,李莹等研究显示,平时吃水果及蔬菜较多的居民,3~4年间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降低趋势。作者称,水果及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有研究证明,黄酮类可以降低血清TC、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还有研究称,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清TC、LDL-C水平。【阜外医院抢救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5年经验】及早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有益
冠心病患者往往基础情况较差,如果发生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更是雪上加霜,抢救更难,阜外医院学者通过总结该院5年经验发现,介入诊疗中发生过敏性休克后,抢救中在使用肾上腺素等常规抢救药物的基础上及早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能有益。研究发现,2007-2012年5年来,接受介入治疗的79102例患者中,15例在术中发生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最终2人死亡。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