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共识(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不应实施各种控水措施)
来源: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 等.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 1230-1236.
2. 当发生淹溺事件,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尤其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
1. 现场急救,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13. 淹溺只要出现室颤就应立即除颤。推荐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成人:1 mg,;儿童及婴儿:0.01 mg/kg,每3~5 min重复)。
6. 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用5~10 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 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
炎炎夏日是凫水的好时候,但同样也埋伏着危机。淹溺,是导致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为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联合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等共同出台了《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15. 无论病情轻重,所有经历过淹溺者均应常规到医院观察或治疗。
14. 不管是海水淹溺还是淡水淹溺,如果低血压不能被纠正,均应给予快速的生理盐水补液。
9. 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如患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口部朝下,以免发生气道窒息。
16. 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如果患者淹没于污水中则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8. 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方法的控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氏手法。
5. 不建议非专业救生人员在水中为淹溺者进行人工呼吸。
10. 不建议在水中实施胸外按压,不建议实施不做通气的单纯胸外按压。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翻转至一侧,用手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止窒息。怀疑脊椎损伤者应整体翻转。
12. 气管插管与声门上气道相比可以提供更好的气道保护和呼吸管理。
3. 不建议救生员在水中常规固定颈椎,应立即将淹溺者移离水中。
7. 在人工通气时,患者口鼻可涌出大量泡沫状物质,无需浪费时间擦抹,应抓紧时间进行复苏。
11. 在心肺复苏开始后尽快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4. 一旦救上岸,应在不影响心肺复苏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 ℃)。
吃水果蔬菜还能减轻压力!澳大利亚研究
现代人,无不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的压力。根据澳大利亚学者的最新研究,吃水果和蔬菜可减压,尤其是中年人。作者称,饮食对心理健康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显示,与每天吃水果和蔬菜少于230克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吃470克水果和蔬菜的人的压力可降低10%。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至少吃400克水果和蔬菜。作者强调,人们的饮食必须富含水果和蔬菜,以尽可能减少压力。免疫应答率100%!陈薇院士团队柳叶刀报告全球首个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
5月22日,军事医学研究所陈薇院士等在《柳叶刀》杂志在线发表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10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接种疫苗后28天全部产生了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杨进刚阜外2023-09-05 09:06:10
0000中风后,LDL-C应<1.8 mmol/L! Meta分析
对于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JAMA子刊上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以他汀为基础的强化降脂治疗,LDL-C水平降至<1.8mmol/L,能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但仅限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分析纳入11项随机临床试验,共有20163例脑卒中患者,平均随访四年。全球2040年人均寿命预测:西班牙人将活得最长,中国预期81.87岁,美国人寿命仅增加1年
全球2040的健康状况如何?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和评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纳入195个国家的数据显示:西班牙人将在22年内活得最长,中国预期寿命达81.87岁,美国人寿命仅增加1年。他们发现,在2040年,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可能比现在长寿。但是科学家们预测,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肺病和肾病的人数将会增加。杨进刚阜外2023-08-23 23:14:05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