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共识(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不应实施各种控水措施)
1. 现场急救,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5. 不建议非专业救生人员在水中为淹溺者进行人工呼吸。
14. 不管是海水淹溺还是淡水淹溺,如果低血压不能被纠正,均应给予快速的生理盐水补液。
6. 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用5~10 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 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
10. 不建议在水中实施胸外按压,不建议实施不做通气的单纯胸外按压。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翻转至一侧,用手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止窒息。怀疑脊椎损伤者应整体翻转。
3. 不建议救生员在水中常规固定颈椎,应立即将淹溺者移离水中。
11. 在心肺复苏开始后尽快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炎炎夏日是凫水的好时候,但同样也埋伏着危机。淹溺,是导致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为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联合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等共同出台了《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2. 当发生淹溺事件,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尤其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
9. 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如患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口部朝下,以免发生气道窒息。
来源: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 等.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 1230-12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16. 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如果患者淹没于污水中则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12. 气管插管与声门上气道相比可以提供更好的气道保护和呼吸管理。
4. 一旦救上岸,应在不影响心肺复苏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 ℃)。
13. 淹溺只要出现室颤就应立即除颤。推荐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成人:1 mg,;儿童及婴儿:0.01 mg/kg,每3~5 min重复)。
7. 在人工通气时,患者口鼻可涌出大量泡沫状物质,无需浪费时间擦抹,应抓紧时间进行复苏。
15. 无论病情轻重,所有经历过淹溺者均应常规到医院观察或治疗。
8. 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方法的控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氏手法。
Circulation刊文:需扩大腹主动脉瘤的筛查人群
近日,Circulation杂志刊文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血管外科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安全、有效的腔内修复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腹主动脉瘤筛查的风险效益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需要重新考虑扩大腹主动脉瘤的筛查人群。文章建议,65岁以上至少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75岁以上有合理预期寿命(至少5岁)的患者,以及5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接受1次腹主动脉瘤的超声筛查。烟台学者称,肾功能下降者可预测心梗患者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便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肌灌注不足的表现,即心肌无复流,这类患者出现再次心肌梗死、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事件以及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烟台毓璜顶医院李凤丽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1.3%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心肌无复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74.78ml/(min·1.73m2)时,对心肌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科学报告:少量饮酒或有利于大脑健康
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忙碌的一天之后,小酌一杯可以帮助你清醒头脑。研究者发现,少量饮酒可以抑制大脑炎症,帮助大脑清除毒素,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毒素。众所周知,长期过量饮酒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在这项研究首次发现,少量饮酒却对大脑健康有潜在的好处,即它能提高大脑清除毒素的能力。Lancet子刊:身高每增6.5cm,心血管死亡降6%,癌症死亡风险增4%
你知道吗,虽然身高多由遗传因素决定,但近几十年来人类确实越来越高大,也就是说孩子们长大后要比父辈高出许多,而其中荷兰人的身高增加最多,他们要比150年前的祖先高出20厘米。不过长得高到底好不好?近日一项由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身材高大的人,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降低,但罹患癌症的风险增高。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0:40:44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