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共识: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不应实施各种控水措施
炎炎夏日是凫水的好时候,但同样也埋伏着危机。淹溺,是导致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为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联合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等共同出台了《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1. 现场急救,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2. 当发生淹溺事件,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尤其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
3. 不建议救生员在水中常规固定颈椎,应立即将淹溺者移离水中。
4. 一旦救上岸,应在不影响心肺复苏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 ℃)。
5. 不建议非专业救生人员在水中为淹溺者进行人工呼吸。
6. 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用5~10 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 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
7. 在人工通气时,患者口鼻可涌出大量泡沫状物质,无需浪费时间擦抹,应抓紧时间进行复苏。
8. 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方法的控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氏手法。
9. 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如患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口部朝下,以免发生气道窒息。
10. 不建议在水中实施胸外按压,不建议实施不做通气的单纯胸外按压。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翻转至一侧,用手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止窒息。怀疑脊椎损伤者应整体翻转。
11. 在心肺复苏开始后尽快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12. 气管插管与声门上气道相比可以提供更好的气道保护和呼吸管理。
13. 淹溺只要出现室颤就应立即除颤。推荐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成人:1 mg,;儿童及婴儿:0.01 mg/kg,每3~5 min重复)。
14. 不管是海水淹溺还是淡水淹溺,如果低血压不能被纠正,均应给予快速的生理盐水补液。
15. 无论病情轻重,所有经历过淹溺者均应常规到医院观察或治疗。
16. 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如果患者淹没于污水中则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来源: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 等.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 1230-12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办公闲暇骑车,可防心血管病!英国研究
过度劳累、压力大以及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正成为损坏职场人士的心脏健康的元凶,心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英国学者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工作场所设置健身自行车运动场地,员工每周骑自行车不到20分钟就有益处。最大摄氧量增加了10%左右,相当于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5%。美发布心脏超声培训声明,所有心血管医生都应了解超声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的一份新的高级培训声明首次规定了执行“三级”培训的培训要求。超声心动图(简称超声)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心脏解剖和功能,并帮助指导心脏病的治疗。适当的培训对于确保积极的临床结果和患者安全很重要。肥胖房颤患者抗凝,无需调整新型抗凝药物剂量!真实世界研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目前卒中高风险心房颤动患者首选的抗凝方法。肥胖在房颤患者中可能更为普遍。但是目前没有基于患者体重的剂量调整建议。近期,一项大规模真实世界的研究提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与体重正常患者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体重不应成为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的障碍。研究者纳入2010~2017年间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且随访≥12个月的7642例平均年龄69岁的房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