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新研究称(连续4天高温超过35,超额死亡风险增加51,应发高温预警方案)
新方案指出,若每日最高气温≥35℃超出3日,或每日最高气温高于32℃、33℃或34℃超出4日,政府就要考虑发出高温预警。同时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要做好救治储备工作,高危人群要做好自我保护。
来源:Yin Q,Wang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ecutive days' heat wav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Beijing,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17 Feb 23;17(1):22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显示,以连续3日每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上,超额死亡风险尚低于10%。但若第四日还未降温,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将明显升高;连续4天超过35℃,超额死亡风险达到51%。如果在未来第9、10、11日依旧高温,超额死亡风险则高达80%以上。
该研究共分析了2010-2012年夏季(06-01~08-31)北京地区18个气象观测站的相关数据,和同期中国疾控中心记录的该市24169例心血管病死亡病例数据。
图1 2010-2012年6~8月北京地区连日高温相关心血管病超额死亡风险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连续高温时,气温越高,心血管死亡风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据此,他们还提出了新的高温预警方案。

目前,对于高温预警仅有一个标准,即每日最高温度≥35℃连续三日,但鉴于这项研究,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高温预警方案。
连日高温对不同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有差异,研究显示,对于老年人、女性和户外工作者影响尤甚。
研究者指出,虽然连续高温会大大增加户外工作者心血管死亡风险,但目前很少有国家出台关于高温职业暴露的规定和标准。
0000
相关推荐
癌症患者发生房颤怎么办?美国心脏协会肿瘤心脏学心律失常声明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心脏-肿瘤学心律失常和自主神经紊乱的识别、预防和管理的科学声明。癌症和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声明指出,癌症患者常有心律失常,而房颤最常见,也有心室复极异常和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阻滞等。癌症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可归因于抗癌药物的细胞效应、电解质异常或与癌症治疗相关的毒性,如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炎。上海疾控中心研究:食物胆固醇与血胆固醇呈线性相关
胆固醇、脂肪,食物中这些成分往往让人想起心血管病。近日,上海疾控中心进行的研究显示,高胆固醇食物吃多了,血脂异常风险就会增加,而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而饮食脂肪酸与血脂异常无关。研究显示,饮食中胆固醇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是线性相关的。我国首部《肿瘤心脏病学》译著出版,高润霖和孙燕两院士联袂推荐
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中文版专业参考书《肿瘤心脏病学:癌症与心脏疾病的临床交汇》中译本已正式出版。自2015年以后,国外肿瘤心脏病学的多部专著开始陆续出版,但其内容大多倾向于基础研究进展,临床参考价值有限。阜外医院吕滨团队国内率先发表人工智能心血管影像学研究,深度学习自动测量心胸比率准确,测量时间从25.26秒缩至0.69秒
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始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尤其应用于医学影像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显示了极为高效而准确的效果。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心血管影像领域也得以快速发展。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吕滨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影像中的应用研究。近日,该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技术可成功应用于X线胸片心胸比率的自动化测量,这是我国第一篇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26:06
0000预防脑卒中要双管齐下:合理睡眠时间 运动
2016年美国卒中协会国际卒中会议上发布的一项纳入30万人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晚上睡7~8小时,每周运动3~6次,每次30~60分钟,可显著减少卒中风险。本研究数据显示,睡足7~8小时可使卒中风险降低25%。但是睡多了或者睡少了,则要小心发生脑卒中了,睡眠时间超过8个小时,脑卒中风险会增加1.5倍。而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脑卒中风险则增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