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大一院学者称(有一种起搏方法比CRT治疗心衰效果还好)
研究也同时显示,RS/R-SD5可作为单左心室起搏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准确性及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CRT 反应的指标。
之前有研究显示,QRS波时限越长,不同步比例越高、心功能越差、病死率也越高,这提示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单左心室起搏或远期获益更多。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郭涛、赵璐露等应用三腔及双腔起搏器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可实现CRT,比双心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效果与标准双心室起搏相似。
此外,右心室电极无需耗电起搏,可延长电池寿命,还可降低CRT治疗费用。
研究显示,单心室起搏较之双心室起搏有助于改善室间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且QRS 波时限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缩短。
在提及研究局限性时,研究者指出,该研究使用双腔起搏器时,因无右心室电极,不能感知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高频心室事件,不能实现除颤,因此使用双腔起搏器通过该算法,不适用于有室速、室颤的患者。
该研究共纳入60例心衰患者,有30例随机分入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组,另30例入组标准双心室起搏组。
对于患有室速、室颤者,可植入三腔起搏器(CRT-D),应用该算法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虽关闭右心室起搏功能,但仍保留感知和除颤功能,必要时可启用除颤功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疗效明确,但仍有约30%患者无应答,部分原因可能为保证100%双心室夺获,设定短而固定的房室延迟。那么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效果如何?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等.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56-160.
研究者还提出以5个心率段V1 导联的RS/R-SD5,即定义其为“跟踪指数”以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动态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准确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糖尿病发病高于一般人群,抗炎药物增加其糖尿病患病风险
近期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用的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使这类患者的糖尿病风险增加30%,他汀类药物使糖尿病风险增加60%。而羟氯喹和阿贝西普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本研究中,1366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的抗炎药物有甲氨蝶呤、阿贝西普、糖皮质激素、羟氯喹,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阜外学者提出我国大动脉炎新诊断标准:包括所有形式大动脉炎病损,甚至可诊断超急性期无明显血管影像改变者
近期,阜外医院邹玉宝、宋雷和蒋雄京等在本刊发文,梳理和分析了大动脉炎国际上的诊断标准,并提出了中国分型标准。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也可累及肺动脉及分支。临床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但限于发病率低,病因不明,诊断标准多是建立在小规模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并且研究人群的人种也有较大差异。该疾病目前有多个诊断标准,各标准强调的要点不完全一致。冠脉慢血流机制新解:红细胞变形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武维恒、王静等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或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慢血流患者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等显著低于无慢血流组。校正相关因素后,红细胞体积与慢血流独立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密切。中山大学附一医院吴素华等在Heart杂志发文称,早复极可致冠心病高危人群心脏猝死风险增加近一倍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吴素华教授等在Hear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人如果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早复极现象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心脏猝死、因冠心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都明显升高。研究显示,与心电图没有早复极的人相比,有早复极现象的人心脏猝死的风险增加91%,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增加80%,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35%。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1:22:17
0000中国糖尿病流行因“双重打击”!瑞金医院宁光团队Lancet子刊研究称: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已成糖尿病头号元凶
中国糖尿病人数在过去40年间飙升。从1980年的0.67%至2013年的10.9%,糖尿病患者过亿。为什么会这样?患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即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另一方面是身体对胰岛素利用能力减弱,又称为胰岛素抵抗。对国人而言,二者中哪个“罪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