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患者选择介入治疗有三大手段(优选桡动脉途径,裸金属支架,抗凝可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
(4)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基线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入院后根据血液科医师意见,给予激素、输注血小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但也有报道提及,IVIG输注可增加血浆黏稠度,可增加血栓形成及ACS的风险。
(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休克和IABP 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一般在拔管4 天后恢复稳定,不影响之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往报道置入IABP 患者中43.0%~57.9%出现血小板减少,并且IABP是增加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9)。
来源:刘明名,梁岩. 血小板减少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96-98.
(3)抗凝剂可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肝素是PCI 中应用广泛的抗凝剂。但由于肝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作用,如不能灭活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活化以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都限制了肝素的临床应用。跟肝素不同,比伐卢定不与除凝血酶外的血浆蛋白结合,也不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并且可以抑制纤维蛋白结合以及游离的凝血酶。根据指南推荐,比伐卢定可作为STEMI患者普通肝素的替代,尤其适用于接受链激酶造成纤溶蛋白的溶解以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
近期,阜外医院刘明名、梁岩在本刊发表的综述显示,2008 年~2016年有关ACS及PCI围术期的研究中,基线血小板减少为4.2%~11.4%,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6%~6.8%。
(2)血小板糖蛋白抑制剂(GPI)等抗血小板药物。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等GPI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发生概率分别为1%~2%、0.5%~1.2%和0.2%~1.0%,一般发生在应用药物的最初数小时内。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对于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拟行PCI的ACS患者,作者强调,“既需要抑制血小板功能确保PCI 后结局的安全性,又需要相应控制出血风险。”目前来说,治疗措施上有几点需要考虑:
(4)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非心血管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降糖药或特定的抗生素。
作者指出,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中,除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PCI 围术期与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包括以下原因:
(1)桡动脉途径优于股动脉途径。回顾的病例中经股动脉途径更易出现穿刺处瘀斑或血肿,目前除了手动止血外,还有一些经皮闭合装置协助止血。相对而言,桡动脉途径出血更易压迫和控制。
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一般定义为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小于150×109/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并未得到重视,目前在处理血小板减少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上缺乏经验。然而,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证实,血小板减少症可增加临床不良结局的风险。
(2)支架选择上,更倾向于选取裸金属支架,因支架内皮化时间较短,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缩短至1 个月,而药物洗脱支架双联抗血小板时间一般在3~6 个月。
(1)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5%~5.0%,与肝素使用的种类与时间相关。
FDA专家咨询委员会全票支持!“超级鱼油”有望用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
11月14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专家咨询委员会以16:0的投票结果支持批准高纯度“超级鱼油”用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新适应证。这种“超级鱼油”是一种高纯度脂肪酸药物,名为Vascepa,可以降低甘油三酯,能降低25%的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FDA大多数情况下会遵照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定,因此12月28日有较大可能批准这种高纯度“超级鱼油”上市。阜外医院姚焰团队: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持续性房颤应谨慎
房颤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根治房颤。一般说来,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也适合射频消融,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且症状明显的患者。那么患者如果没有症状,究竟是否也需要做射频消融呢?下腔静脉触发点,也可引发房颤!JACC子刊葛均波、刘少稳等研究
在房颤射频消融过程中,识别肺静脉以外的房颤触发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等发表在JACC临床电生理子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下腔静脉是阵发性房颤的一个罕见但潜在的触发位点,可通过局部射频消融来识别和安全消除。该研究显示,隔离肺静脉后,来源于下腔静脉的异位搏动,在心电图所有导联表现为窄P'波间期和负向P'波。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4:51:340000不需使用血脂,中国有了心血管预测新模型!
近期,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CKB)研究,我国学者开发了30~79岁国人的10年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CKB-CVD模型)。CKB-CVD的建立模型过程使用了489,596人,在11年的随访时间内,共发生45,947例缺血性心脏病、43,647例缺血性卒中和11,168例出血性卒中病例。模型中的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降压治疗、当前吸烟、糖尿病和腰围。BMJ发表中国CDC文章,称80岁后正常血压需要重新界定
中国CDC一项入选平均年龄92.1岁的高龄老人的研究发现,收缩压129mmHg者死亡风险最低。收缩压低于107mmHg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高于154mmHg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27%。作者称,目前血压“低一点,好一点”的说法不适用于这些老年人,在80岁以后所谓正常血压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杨进刚阜外2023-08-17 09:40: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