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何时该植入ICD)
急性爆发性心肌炎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无论在术前还是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仍然很高。
心肌炎患者有21%最终进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如果患者曾发生室颤或者症状性室速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植入ICD 可作为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NYHA 心功能Ⅱ ~ 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LVEF<35%,同时心电图上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可考虑植入CRT-D 作为心原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心肌炎导致的炎症性心肌病
目前指南认为,对于上述瓣膜修复手术后的患者可以通过植入ICD 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Ⅰ类推荐)。
少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一过性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或者诱发出频发室速、室颤时,需要考虑植入临时起搏器。
就ICD植入时机而言,一般情况下,指南建议在心肌炎急性期渡过之后考虑ICD 植入,以避免ICD 不适当的频繁放电。
在起搏器植入之前,需综合考虑心律失常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水平,从而决定选择植入普通起搏器、ICD 还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
在急性心肌炎病程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里,室速占76%。治疗原则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和血流动力学支持几个方面。
不过鉴于炎症性心肌病自然病程中左心室功能可能自发或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后有缓解可能,不宜过早决定植入ICD 或者CRT-D。
瓣膜性心脏病
因此,对术后发生室速的患者常规行电生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来源:孙玉杰, 张海澄.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诊疗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1031-1033.
对于明确诊断的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脏结节病患者,如果仍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心脏性猝死发生,由于其预后相对较差,可考虑在早期植入ICD。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和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在临床诊治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共通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孙玉杰结合2015版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和我国诊治现状,在本刊就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风湿性心脏病
该病少见但可致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在临床上诊断难度很大。治疗方面,射频消融联合药物治疗是一线选择;而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的患者,可考虑植入ICD 以降低猝死风险。
对于处在心肌炎急性爆发期,同时存在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及心室电活动不稳定的患者,可考虑通过穿戴式除颤仪来协助度过ICD 植入前的过渡期。
心脏结节病
长寿有个“金三角”!美学者提出“新世纪长寿处方”:活动有价值、有事儿干和健康行为
不论襁褓婴儿、青春飞扬年轻人、不惑中年人还是银发老年人,如何健康长寿有意义地生活都是永久的话题,尤其在银发浪潮即将到来的老年社会,如何减少疾病及残疾就更为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PhilipPizzo教授开出了一张“新世纪长寿处方”:有生活有目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这个长寿“金三角”,说白了,怎样长寿就是活得有价值、有事儿干和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可“战胜”遗传肥胖但代谢健康,也不正常!开滦研究新分析
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了“代谢健康型肥胖”这个概念。关于代谢健康型肥胖是否增加心血管风险,目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显示,代谢健康型肥胖人群的心血管风险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人群类似;但也有研究发现,这类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一项基于开滦研究5.4万余人的新分析表明,代谢健康型肥胖人群即便长期保持“代谢健康”状态,其发生早发心血管病的风险仍然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杨进刚阜外2023-07-26 17:58:460000【病例讨论】年轻人胸前导联Q波伴ST段抬高 | 南京医大一院病例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相健等报告了一个心电图异常的病例。患者1个月前体检时发现V1~V4导联异常Q波伴ST段抬高0.10~0.35mV。体检可见胸部视诊前后径较小。坐位可见右侧颈静脉明显。肺动脉瓣区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Ⅰ~Ⅱ/6级收缩期杂音,血压114/84mmHg。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1:110000体重正常但“肥胖”的糖友,最危险!浙江省医研究
浙江省人民医院学者研究发现,与体重指数(BMI)定义的超重或肥胖(有或没有内脏肥胖)患者相比,体重正常的胖子(内脏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研究采用BMI评估体重,18.5~24kg/m2为体重正常;24~28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内脏脂肪面积(VFA)≥100cm2定义为内脏肥胖。预防糖尿病:维生素D完败,维生素B胜出
近期公布的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D2d)研究提示,对于不缺乏维生素D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3并不能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与维生素D不同的是,维生素B却有助于糖尿病预防。在另一项几乎同时公布的研究中,维生素B2、B6、B12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