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何时该植入ICD)
对于处在心肌炎急性爆发期,同时存在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及心室电活动不稳定的患者,可考虑通过穿戴式除颤仪来协助度过ICD 植入前的过渡期。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和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在临床诊治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共通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孙玉杰结合2015版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和我国诊治现状,在本刊就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起搏器植入之前,需综合考虑心律失常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水平,从而决定选择植入普通起搏器、ICD 还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于明确诊断的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脏结节病患者,如果仍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心脏性猝死发生,由于其预后相对较差,可考虑在早期植入ICD。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结节病
心肌炎导致的炎症性心肌病
心肌炎患者有21%最终进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如果患者曾发生室颤或者症状性室速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植入ICD 可作为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NYHA 心功能Ⅱ ~ 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LVEF<35%,同时心电图上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可考虑植入CRT-D 作为心原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来源:孙玉杰, 张海澄.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诊疗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1031-1033.
少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一过性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或者诱发出频发室速、室颤时,需要考虑植入临时起搏器。
因此,对术后发生室速的患者常规行电生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急性爆发性心肌炎
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无论在术前还是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仍然很高。
在急性心肌炎病程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里,室速占76%。治疗原则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和血流动力学支持几个方面。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
该病少见但可致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在临床上诊断难度很大。治疗方面,射频消融联合药物治疗是一线选择;而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的患者,可考虑植入ICD 以降低猝死风险。
目前指南认为,对于上述瓣膜修复手术后的患者可以通过植入ICD 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Ⅰ类推荐)。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不过鉴于炎症性心肌病自然病程中左心室功能可能自发或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后有缓解可能,不宜过早决定植入ICD 或者CRT-D。
就ICD植入时机而言,一般情况下,指南建议在心肌炎急性期渡过之后考虑ICD 植入,以避免ICD 不适当的频繁放电。
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称,心脏骤停院前使用肾上腺素,严重脑损伤风险翻倍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快速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也应用了50多年了。然而,近年来,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获益不断受到质疑。2011年发表在《复苏》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提示,与安慰剂相比,肾上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但未改善院内生存率。小爬楼,大获益:每天三次,每次三层楼就能改善体能
很多人不活动,借口是没时间。但一项新研究称,即使每天爬几次楼梯,也足以改善心血管和整体健康状况。研究中,一组12名经常久坐不动的年轻参与者每天爬三次楼梯,共三层楼梯,间隔1-4小时。爬楼组每周三次爬楼,持续6周。组由12名年龄匹配的久坐不动者,与往常一样不锻炼。结果表明,爬楼组最大摄氧量明显改观。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3:18
0000国产铁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安全、有效!高润霖院士等公布3年结果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继裸金属支架后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第4次技术革命。但第一代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器械相关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但在我国仍比较活跃。近期,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等发表了新型超薄药物涂层铁支架首次人体试验(IBS-FIM研究)的3年结果,初步证实了该类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