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高温烹调食物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比如油炸食品,其中的油脂就会分解为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之于心血管的危害已是臭名昭著,在很多国家禁止食用。尤其当油脂反复使用时,其中反式脂肪酸更多。
研究者介绍说,当食物在烹调过程中遭遇150℃以上高温时,其化学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并能产生称之为“新型污染物(NFCs)”的有毒物质,包括反式脂肪酸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而这些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
研究者回顾了之前有关NFCs与人类及动物健康相关研究,他们称已经发现一些证据支持高温烹调食物会增加心脏病风险,不过在修订营养指南前还需要更多研究去进一步证实肯定这些发现。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每个民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研究者介绍说,有的种族即使移民后,心脏病发生风险也很高,其中不良烹调习惯的延续就是各种原因之一。他们在文中也对中国蒸煮炖的烹调方式给予了肯定。
而当前关于AGEs的研究也很多,提示这类物质可加速人体衰老,并导致很多慢性退化型疾病的发生。AGEs也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4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来源:Cooking temperature may hold clues to heart disease rates, scientists say. MedicalXpress. November 2, 2016.
为什么世界上有的种族或者身边某个家庭的成员心脏病发生率较高?近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者开展的研究或有助于掀开其中之谜:烹调食物的温度过高或增加心脏病风险。而这种烹调习惯往往会聚集在某一部分人群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心梗后左室血栓,该怎么管理?加拿大学者综述
急性心梗后,有15%的患者仍发生左心室血栓。近日一篇文章认为,在急性心梗后48小时内未发现左室血栓的高危患者,应在心梗后2周再次检测。在诊断方面,小血栓、心尖部血栓易被心脏超声漏诊,心脏磁共振是诊断左心室血栓的最佳手段。不过鉴于临床实际,建议对超声窗较差、心尖部运动异常的患者进行超声对比剂显像或磁共振检查;或对无对比剂回声且心肌部运动减弱的心梗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02:140000阜外医院袁晋青等研究称,尿酸水平不影响氯吡格雷疗效
阜外医院袁晋青、蒋萍等研究提示,尿酸水平不影响PCI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血小板高反应性与远期出血风险降低相关。研究纳入患者6784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724例。高尿酸血症定义为男性血尿酸>7mg/dl,女性>6mg/dl。血小板高反应性定义为血栓弹力图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47mm。徐波、乔树宾、涂圣贤、宋雷等在《柳叶刀》杂志发表高质量研究,证实计算生理学技术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2021年11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TCT)2021首日的全球最新揭晓临床试验专场,发布了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FAVORIIIChina的1年临床结果。徐波教授报告FAVORIIIChina研究结果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5:11: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