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十大要点(让目标温度管理常规化)
5.目标温度管理开始越早越好;但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不推荐常规即刻输冷盐水低温治疗。
4.目标温度管理的根本是温度控制,国内外常应用体表降温和血管内低温温度管理系统。
3.目标温度管理没有绝对禁忌证。严重的感染以及感染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顽固性休克均是相对禁忌证。
9.关注目标温度管理诱导期、维持期、复温期各时间段目标控制管理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并发症风险等。
来源: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共识专家组. 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 1000-100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7.目标温度的持续时间应至少24小时。
1. 不论是否是心原性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患者如果经过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仍昏迷,均应尽早进行目标温度管理。
在我国每分钟有两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但这类心脏骤停患者经有效心肺复苏后,出院生存率不到7%,其中神经系统损伤是其主要致死致残原因。国外目标温度管理已成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治疗手段,但国内应用尚不规范,为此相关急诊医学专家就此制定了《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具体推荐要点如下。
8.复温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小时0.25~0.5℃,复温后也应该把核心体温控制在37.5℃以下,至少维持到复苏后72小时。
6.对于心脏骤停后进行的经过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核心温度应控制在32~36℃之间一个恒定的目标温度。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2.目标温度管理时低温脑和全身性保护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脑代谢、保护血脑屏障等多方面。
10.在进行目标温度管理时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和积极的对症处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2500万国人有瓣膜病!阜外医院高润霖、王增武等研究
近50年来,全球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发病现状及病因如何呢?近日,阜外医院高润霖、王增武等发表研究称,我国瓣膜性心脏病加权患病率为3.8%。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仍是瓣膜病的主要原因,但退行性瓣膜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病例报告】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病例:上腹痛患者的背后
同样一种症状,往往背后有不同的病因。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崔朝勃、高秀玲等遇到过这样两例一生一死患者。28岁的他,主因“上腹剧烈疼痛2h”入院。无呕吐,无发热,也无慢性心肺疾病史,无喘息及活动后胸闷。胃癌病史3年,2月前发现复发并发生腹腔转移。患者入院后发生口唇轻度发绀,呼吸急促,测血氧饱和度(SPO2)90%(吸空气状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母亲妊高症,影响子女健康!丹麦250万人分析
近几十年来,心血管病在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许多研究表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后代患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体重指数增加和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国内外学者联合发表研究进一步提示,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母亲,尤其是有心血管病或糖尿病史的母亲所生的子女早发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使用丹麦国家健康登记注册数据进行了的队列研究,约250万人。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后,可用新型抗凝药?加拿大专家观点
对于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是唯一的权威治疗。相对年轻的患者往往优选机械瓣,因为比生物瓣膜更耐用,但需要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生物瓣膜的临床血栓栓塞风险较低,因此可避免长期抗凝,但新的影像学技术发现,置换生物瓣膜1年内,10%~20%的患者会出现亚临床瓣膜血栓形成,这可能是结构性瓣膜退化的一个原因。胸腔镜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窦房结动脉损伤发生率低,且不会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阜外医院郑哲团队研究
Cox-maze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一种经典手术方法,长期疗效良好。然而,术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发生率高达4~13%。既往研究怀疑,术中窦房结动脉损伤会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增加术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风险。而胸腔镜下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也可能会损伤在心外膜下走行的窦房结动脉,这为探索窦房结动脉血流异常是否影响窦房结功能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