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学者(超声鉴别心肌致密化不全和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过度小梁化有两要点)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过度小梁化患者也可见增粗肌小梁,但 NC/C值<2,且形态均未见形成网状结构和深陷期间的隐窝,而是较独立的突起,其位置多见于 乳头肌上段。
如何鉴别这两类疾病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学者基于超声心动图结果,提出(1)左心室心尖段明显呈致密化不全改变;(2)至少2个游离壁节段收缩期的NC/C值>2,可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但在临床工作中,扩张型心肌病如合并过度小梁化且 NC/C 较高则与心肌致密化不全鉴别困难较大。
研究者认为,虽然MRI目前为鉴别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及与过度小梁化扩张型心肌病的“金标准”,但超声心动图检查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1)无创、简便、经济、普及;(2)彩 色多普勒可以观察收缩期肌小梁间深陷的隐窝与心室相通,进而可以识别非致密化心肌,而 MRI 在收缩期难以测量非致密化心肌与致密化心肌的厚度。
心肌致密化不全极易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而且扩张型心肌病是最常合并过度小梁化的心肌病类型,更容易造成误诊。
研究者分析 31 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和 50 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过度小梁化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
另外,在受累节段数(AHA将左心室划分为17节段)上,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中 NC/C 值 >2 的节段数为(4.12±2.68)个,而扩张型心肌病过度小梁化患者中也有46例患者NC/C值>2,但最多仅有(0.91±0.28)个节段。
研究者根据以下3个超声心动图特点结合非致密化心肌厚度(NC)/致密化心肌厚度(C)比值(NC/C)>2 可以把心肌致密化不全和大多数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1)心肌致密化不全以左心腔扩大为主,二尖瓣反流较多;扩张型心肌病心 腔普遍性显著扩大,继发产生的各瓣膜及瓣膜支 架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多个瓣口反流非常明显。(2)心肌致密化不全室壁厚薄不均,心内膜粗大的肌小梁及深陷的 隐窝呈网状改变;扩张型心肌病室壁厚度通常不增加,呈均匀变薄。(3)彩色多普勒:心肌致密化不全小梁间血流丰富,与心腔交通;扩张型心肌病心尖部血流暗淡。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小梁化的节段数最多,节段数(9.82±2.02)个,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收缩期 NC/C值为2.84±0.61。
此外,本研究中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心尖段均受累, 且程度均超过其他受累节段,而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过度小梁化患者心尖段较少受累。
刘双,王明宇,陈丽萍, 等. 心肌致密化不全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过度小梁化的对比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229.
喝牛奶,增癌症风险!?中国CKB研究50万人群新分析
近几十年来,尽管中国乳制品(主要是牛奶)消费量大幅增加,平均摄入量从1992年的14.9克/天增加到2012年的24.7克/天,但仍远低于西方国家(例如2015年美国的摄入量约为400克/天)。近期,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研究)显示,摄入乳制品增加与癌症、肝癌、女性乳腺癌和淋巴瘤风险增加有关。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国际高血压学会新版高血压指南
5月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正式发布了2020版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ISH2020新指南旨在“改善血压升高带来的全球负担”,其中尤为关注低收入国家的高血压管理。考虑到不同国家资源不同,新指南推出了“基本标准”和“最佳标准”两种管理标准,基本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比如降压目标,基本标准建议最好低于140/90mmHg,最低降低20/10mmHg,。杨进刚阜外2023-09-04 11:57:02
0000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移动医疗管理房颤,有新成果!解放军总医院研究
12月21日,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等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发表的mAFA-II随机临床研究提示,在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房颤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房颤整合管理策略,可显著降低中风或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再住院风险。中国心衰流调数据15年后更新!患病率增44%,预计1370万成年人患心衰
近期,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发表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35居民中,加权后心衰患病率为1.3%,即大约1370万人患心衰。研究者指出,上一次我国全国性的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是2000年。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35~74岁的人群中,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为0.9%,男士和女士中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7%和1.0%。高润霖院士等得出的是,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