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14年2000例资料分析(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有3,的患者需要植入起搏器)
首先我国和欧美患者病因不同,欧美多以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而我国多因风湿性瓣膜病所致;其次欧美换瓣手术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而国内多见于平均年龄为46.1岁的中年人;其次风心病伴发房颤发生率高,而国外多为窦性心律。
来源: 张金萍, 江勇, 吴伟春, 等. 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569-572.
图1 主动脉瓣机械瓣换瓣术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61例患者其心律失常类型分布
此外患者若合并冠脉旁路移植术、多瓣膜置换或成形、或二次手术等,均与早期置入起搏器有关。

研究者指出,国内关于心房颤动伴长间歇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所以观察到,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中单纯房室传导阻滞所占比仅为19.8%,而更多为房颤伴长间歇(49.2%),其中R-R 长间歇时间平均为3.83s。若把房颤伴长间歇归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占所有心律失常中占5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张金萍等通过分析本院14年近2000例患者的资料发现,主动脉瓣机械瓣换瓣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发生率较低,远期高于近、中期,高龄、房颤患者风险高,而且多是由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该研究纳入阜外医院1997-2010年除单纯二尖瓣换瓣术外的所有机械瓣换瓣手术共1986例,其中,单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占手术的28.8%,双瓣置换及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分别占31.5% 和36.7%,换瓣同时联合CABG 者占5.8%。
这1986 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患者中有61 例因严重心律失常术后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男性占45%,平均年龄(53.6±9.03)岁。换瓣术后随访时间为(4.47±4.36)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比发现,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年龄高、伴有房颤比例高,总体有70.5%的患者由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图1)。
研究显示,该院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率为3.07%,30 天内发生率为0.55%,中期(30 天~1 年)发生率为0.03%,远期(>1 年)发生率为2.22%。
研究者介绍说,虽然阜外医院接受主动脉瓣换瓣手术的患者病情复杂程度及操作时间均明显高于国外,但术后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比例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原因有三。
除了患者本身高龄、房颤外,研究者结合国内外研究指出,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本身也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而且术后是否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与手术操作是否累及主动脉区域密切相关。主动脉瓣反流也是其中风险因素。
侯凡凡等研究称,每日0.8 mg叶酸可降低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34%卒中风险
高血糖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近期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等在高血压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空腹血糖≥7mmol/L或糖尿病均可增加首次卒中风险,而补充叶酸可降低34%的这种风险。研究显示,空腹血糖<5mmol/L者首次卒中发生率为2.6%,而空腹血糖≥7mmol/L或糖尿病者则高达6%。Europace杂志刊发阜外医院姚焰等新研究:继发于肺动脉瓣狭窄的室速很特殊
阜外医院姚焰团队新近在Europace杂志报告,继发于肺动脉(瓣)狭窄的室速机制具有特殊性,局灶性室速占了相当的比例,并且其局灶性激动最常见的部位似乎大多位于右室心尖部,与其他常见的右室局灶性室速部位明显不同。研究观察了5例接受了外科手术的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均分别于术后第4年至第10年发作持续性室速。杨进刚阜外2023-08-04 08:55:17
0000国人坏胆固醇<1.8,支架术后出血风险高!?欧洲心脏杂志4.2万例ACS研究
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胆固醇代谢与血小板反应性有关。近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周欣、杨清等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等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这项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CCC-ACS)项目的研究提示,对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1.8mmol/L),住院期间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杨进刚阜外2023-09-18 13:26:48
0002中风患者出院后,应在3周内去社区医院就诊!美国心脏协会声明
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发现,我国中风患者5年时有四成中风复发,17%死亡。7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中风患者社区诊疗科学声明,建议中风患者出院后1~3周内应在社区医疗机构规范诊治,以降低中风复发风险。该声明指出,美国每年约有80万人新发中风,其中10%会在30天内死亡。在一个有2000名患者的社区医疗机构,100人有中风病史,每年5~10人会新发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