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导管射频消融伤脑(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高达17,86)
在这项Meta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研究中房颤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与手术策略、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术中药物或电转复窦性心律以及左心耳形状等相关。
研究者还提出了房颤导管消融预防无症状脑梗塞的预防策略:
之前有研究显示,冷盐水灌注球囊、冷冻球囊、多电极导管消融三种策略中,冷冻球囊更优。三者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7.4%、4.3%和37.5%。还有研究显示ACT在300 ms以上时,无血栓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此外,鸡翅状左心耳发生栓塞事件风险低,而菜花状左心耳则风险高。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3. 术中要动作轻柔,有效抗凝。房间隔穿刺和肺静脉造影时应注意避免血栓、气栓形成,充分回抽;要充分肝素化,根据ACT决定术中肝素的应用;术中消融导管或标测电极撤出鞘管时应注意从鞘管外侧阀门抽吸血液要充分,并注意观察抽吸液内有无血栓;射频消融时能量等参数的选择也尤为重要。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1. 根据ACT 结果调整术中抗凝药物用量,并且抗凝治疗应该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已成常规,但也有不少临床研究结果对其临床获益提出质疑。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刘晓堃、韩全乐等对16项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房颤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高达17.46%。
“无症状脑梗塞,会导致痴呆、记忆缺失增加和认知功能减低,并增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临床医生应该重视房颤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研究者强调。
2. 患者应于术前1~2天(不要超过3天)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排除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同时完善CHADS2评分,全面评估栓塞风险;并在房颤围手术期继续应用华法林。
来源:韩全乐, 王桂苹, 刘书旺, 等.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Meta 分析. 2015, 30:350-354.
这项Meta分析共纳入2006-2014年符合要求的16篇英文文献,共包括1258例患者。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来自欧美。
4.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桥接治疗,随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直至达标。术后是否继续坚持服用华法林目前尚存在争议。一般如无复发,应用华法林至术后2~3个月。
“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抗凝策略不能完全有效预防脑梗塞,特别是无症状脑梗塞。应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细化房颤消融方法、调整抗凝策略。不断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减低栓塞风险、增加临床获益。”研究者指出。
周围快餐店越密集,心梗风险越高!澳大利亚研究
如今,快餐店到处可见。既往研究表明,吃快餐与心脏代谢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心肌梗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Hunter区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快餐店的密度是心肌梗死的一个新的环境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无论在单因素分析还是在校正年龄、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状态、糖尿病和社会经济状态的多因素分析中,快餐店密度与心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在该研究区域,每增加1个快餐店,每年每十万人中会额外发生4例心梗。警惕家族性高胆醇血症:十几岁就可发生心血管意外
阜外心血管医院张沛等分析了14位家族性高胆醇血症患者,发现这些患者均有黄色瘤和(或)腱黄瘤,冠脉病变均累及多支动脉,有10例为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主动脉均成粥样硬化性改变,如主动脉根窦部管壁明显增厚、钙化斑块形成。研究者发现,这些患者小的仅8岁,年龄最大者也不足40岁,12位患者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2例因突发心肌梗死入院,其中1例死亡。日本研究提示,一夜不睡,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
近期,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即便区区一夜不睡,肝脏产生葡萄糖以及处理胰岛素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而患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研究人员指出,既往研究提示,睡眠剥夺与进食增多、运动减少等有关,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但糖耐量异常到底是受进食量或能量消耗影响还是睡眠剥夺所致,目前并不清楚。常加班,血压会升高!加拿大研究
近年来,时有医生、程序员、互联网从业人员、媒体人等加班后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很多人在扼腕叹息之余,却依旧逃离不了加班的命运。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加班对身心健康尤其心血管健康是有明显损害的: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超11小时,房颤风险与心梗后的房颤风险相当,中风风险增加33%,冠心病风险增加13%,糖尿病风险翻倍;平均每天工作超8小时,高血压风险增加40%以上;冬季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最高!安贞医院研究称,满月期,A型主动脉夹层发生率也较高
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6:51:50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