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专家共识十大要点)
二、血乳酸水平是反映组织灌注不足的敏感指标,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重要依据。除了监测生命体征、皮肤温度与色泽、尿量和精神状态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乳酸水平。
共识指出,休克的最佳定义是急性循环衰竭,即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
据悉,这一共识,是分会于2015年组织国内25位急诊医学及5位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编撰的。专家组经过审阅大量文献制定框架,又经两次讨论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相关推荐意见。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近日发布了《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十、病因治疗是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的基础,各病因的具体治疗措施各异。对症治疗可简单记为VIP治疗,按临床治疗顺序包括改善通气(V),液体复苏(I)及改善心泵功能(P)。表1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24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甚至刚刚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其中。
表1 病因治疗措施
一、血压不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必要条件,血压正常不能排除急性循环衰竭。血压正常而血乳酸高,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微循环障碍的情况,称为隐匿性休克或微循环性休克。
六、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都有助于评估预后。
七、第一时间给予氧疗,改善通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首选晶体液。
三、急性循环衰竭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谵妄、昏迷),充分补液后尿量仍然<0.5 mL/(kg·h),皮肤湿冷、发绀、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该共识的十大要点如下:
之后每位专家按照10分制(0分为完全不同意,10分为完全同意)对每条推荐意见进行评分,计算出推荐力度值(专家评分的中位数±标准差),并标注于每条推荐意见之后。
四、对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将患者收入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即使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仍应关注组织灌注,保护器官功能。
九、对于前负荷良好而心输出量仍不足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五、每隔2~4 h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可排除一过性的血乳酸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
八、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43-149.
马长生:房颤诊疗进入新时代
马长生教授当前,房颤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外,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和房颤导管消融的广泛应用,房颤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变化能否真正转化为房颤患者的临床获益,仍然需要进一步评估。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5:23:190000左束支起搏中远期效果好!厦门心血管病医院研究
左束支起搏是一种新兴的起搏术式,是最热门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蔡彬妮等发表研究显示,左束支起搏保持良好的电学以及机械同步性,导线参数满意且中远期稳定性良好,并发症少。研究连续入选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96例,其中房室阻滞(AVB)占53.1%(51/96),病窦综合征占40.6%(39/96)。多吃高淀粉零食有害!JAHA研究
一项发表在JAHA上的研究再次坐实薯片是垃圾食品。研究显示,在任一餐后吃富含淀粉的零食,均增加至少50%的死亡风险和44%~57%的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反,多吃水果、蔬菜或乳制品则与心血管死亡、癌症死亡以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经常吃西式午餐(通常包括精制谷物、奶酪和腌肉)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44%有关。而吃水果为主的午餐,则与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34%有关。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天15%食物可小“放纵”!美发布新版饮食指南
12月29日,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联合发布了2020~2025年美国饮食指南。【原文下载】新指南强调,“每一口饭都重要”,生命每个阶段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促进健康,减少慢性病风险。新指南第一次按生命阶段提供了饮食建议。并指出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都有影响健康的特殊性。而且,早年的食物偏好会持续到成年。新指南的要点如下:1、营养应从食物中获取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3:02:120000肾不好,或许是吃肉多?浙皖学者研究显示
人到中年,很多人发愁自己的肾,怎样才能让“肾好你更好”?近日一项浙江和安徽学者进行的研究提醒,饮食多注意能保肾。研究显示,西方饮食吃得多的人比吃得少的人会增加83%的慢性肾病风险。而谷物-蔬菜这种饮食模式还是保平安,吃谷物-蔬菜多的人要比少的人降低16%的慢性肾病风险。研究者除了上述两种饮食模式外,还研究了南方传统饮食,发现与慢性肾病风险无明显关联。三种饮食模式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