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HA,SCAI更新STEMI患者急诊PCI指南,PCI治疗非梗死动脉成IIb推荐)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PRAMI、CvLPRIT、DANAMI3-PRIMULTI与PRAGUE-13等随机对照研究的发表,推动了非梗死相关动脉给予急诊PCI推荐级别升高。
另外,指南指出,急诊PCI前进行常规血栓抽吸术获益不明确。将急诊PCI过程中常规血栓抽吸术的推荐直接从IIa级降至III级。
《中国循环杂志》社
来源:2015 ACC/AHA/SCAI Focused Update on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Update of the 2011 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15.
近日,美国ACC/AHA/SCAI对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指南进行了更新,最主要的更新是“一升一降”:升高了STEMI患者的非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CI治疗推荐级别;降低了PCI前进行常规血栓抽吸术的推荐级别。
存在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以往指南认为对非梗死相关动脉也可给予急诊PCI有害;近期的随机研究证实,PCI治疗非梗死相关动脉可能安全,或许有益。因此,可以考虑对部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进行PCI,或者急诊PCI,或者分期PCI,为IIb类推荐,证据级别B-R。
临床医生必须结合临床情况、病变严重/复杂程度,以及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决定治疗策略。
但指南也指出,这种将适应证从III类推荐更改为IIb推荐,不应被解释为常规对所有STEMI多支血管病变常规进行非梗死动脉的PCI。
但也给血栓抽吸术留了一扇门。对选择性或补救性(Bailout)使用血栓抽吸术的推荐等级为IIb。
INFUSE-AMI、TASTE与TOTAL试验结果使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术的推荐降低了级别。
做做家务,也可防心血管病!
我国首部面向全人群的身体活动指南提出,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对于老年人来讲,更多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轻体力活动。近日,一项美国研究显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如家务、园艺、烹饪和淋浴等,对心血管的健康有益。两个简单指标,可定义急诊PCI成功!阜外医院杨跃进等CAMI研究新分析
目前,对于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是否成功,指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近期,阜外医院吴超、高晓津、杨跃进等代表中国急性心梗注册(CAMI)研究组一项新分析提示,对于STEMI患者,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50%,同时TIMI达到3级血流,可作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定义。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24:340000多学科合作,保证患者安全!我国首个抗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发布
近期,由阜外医院药剂科郑英丽教授牵头撰写的抗凝(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在本刊发表。【原文PDF链接】共识指出,抗凝(栓)门诊是通过药师和医师的合作,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指导与治疗,以规范使用抗凝药物,提高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依从性的多学科合作形式。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0:36:080000华南地区退行性瓣膜病较为普遍!广州学者研究
近日,广州心脏研究最新分析表明,华南地区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较为普遍,随着疾病进展,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增加。研究显示,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年发病率为1.7%/年。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5-74岁、75-84岁和≥85岁中分别为30.6%、49.2%和62.9%。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所致主动脉瓣狭窄,平均跨膜压差每年增加5.6mmHg。【指南解读】SCAI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处理共识
近日,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发表了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管理专家共识。阜外医院王曼教授解读了该共识。点击观看视频支架再狭窄支架再狭窄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是新生内膜组织增生,其次是新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他机制包括血管弹性回缩及重构、斑块脱落(尤其是早期)以及血栓机化、新生内膜形成和重构(尤其是晚期)。杨进刚阜外2023-07-26 17:22: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