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诊疗大动脉炎十年经验(有发热史者不足10,10年生存率仅58)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01至2013-11来阜外医院就诊的566 例大动脉炎住院患者相关资料,其中,男女比例为1:3.8,平均发病年龄为(28.9±12.0)岁。经过平均(5.0±0.2)年的随访,共32 例患者死亡。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自体血管移植术、人工血管置换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大动脉炎血管受累性质以狭窄-闭塞性病变为主,近一半患者受累血管为左锁骨下动脉。此外,还发现,11.7%的患者冠脉受累,14.7%的患者肺动脉受累。
在治疗方面,研究者发现,即使未给予免疫抑制剂,单用激素治疗即可使大部分大动脉炎者达到临床缓解。每公斤体重0.5 mg的强的松不仅有效,而且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这项研究中,来就诊的566例患者,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28.9岁。40岁以上的患者也不少见,占19.4%。
研究还发现,虽然经过不同手段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94%,但远期死亡率较高,10年生存率仅为58%,平均死亡年龄为(45.0±14.5)岁。其中,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和疾病进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心力衰竭是死亡主因。
另外,其他研究表明,发热最为常见,但该研究发现仅有9.2%有发热史。研究者指出,这或许与病程较长,患者和接诊医生均未对发热引起重视有关。
为此,研究者指出,仅仅对足量激素治疗的基础上仍未能达到临床缓解或对激素过敏的患者,才给予免疫抑制剂。
大动脉炎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较为多见,阜外医院学者通过对十年间就诊的566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发病年龄为20~40岁,多数患者因高血压就诊,10年生存率仅58%。
此外,有37.8%的人初始症状表现为头晕,69.3%的患者因高血压就诊。81例患者因严重高血压就诊,其中6例还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确诊大动脉炎并不容易,而且大动脉炎患者有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现象,从而使诊断更为困难。不过大动脉炎病变特点为长段、弥漫性,多累及动脉开口或近段,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多以钙化病变为主。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中的一条就是发病年龄<40岁。研究者指出,这可能导致>40岁患者的误诊或漏诊。
研究者指出,实际中大动脉炎患者的冠脉和肺动脉受累比例或可更高,而且这部分患者预后通常更差。他们提醒,对于胸痛、胸闷、咯血、不明原因的咳嗽等相关症状的年轻女性患,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有冠脉和肺动脉受累,及时治疗。
研究者发现,该研究中仅有22.8%的大动脉炎患者处于活动期。研究者认为,或许与应用血沉作为判断活动期标志物有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他们认为,目前亟需确立一种明确的、被广泛接受的判断大动脉炎活动性的标准。
来源:杨丽睿, 张慧敏, 蒋雄京, 等. 566 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849-853.
柳叶刀杂志:空气污染时锻炼有害
散散步,晒晒太阳,是老年人生活常态,不过近期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提醒,60岁以上老人,还是少去车辆繁多的马路旁逗留,因为呆一小会儿就能抵消漫步带来的好处。“即使是在汽车尾气浓重的马路旁逗留两个钟头,也会对心血管和肺部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需要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控制和更好的交通管控措施,”研究者说。301医院研究发现:六成老年男性有餐后低血压,但多无症状
近期,301医院研究者发现,我国>65岁老年男性人群中,餐后低血压发生率达59.3%。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的餐后低血压发生率(63.4%)高于65~80岁人群(54.6%)。本研究中,出现餐后低血压者的血压多降低20~40mmHg,大于80岁的老年人餐后血压最高可降低90mmHg。研究者发现,餐后低血压一般会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时发生,多会持续半小时至两个小时。JAMA子刊研究称,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增加心血管风险
近日,JAMANetworkOpen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降糖药物中,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会增加心血管风险,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不增加心血管风险。全球医院250强公布,中国大陆仅4家上榜,我国医院究竟强不强?
近三个月,国际两大知名医院排行榜单陆续放榜。当怀着期待打开排行榜,渴求从中找寻我国医院的影子时,却发现需要手拿放大镜,才能找到——2023年3月,美国时政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联合数据公司Statista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最佳医院”排名中,并无中国大陆地区医院的踪影;健康号2023-04-17 16:09:330000中国CDC慢病中心研究称,喝酒虽可避免7.7万人死亡,但导致38.1万死亡;饮酒让中国男士减寿0.77岁
一些研究支持适量饮酒对预防心脏病有益。还有研究发现红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和白藜芦醇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更多的研究称,饮酒增加其他疾病的风险,如癌症、车祸等。近期,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慢病中心估算,饮酒虽然避免了7.65万人因心血管病死亡,但导致了38.12万人因中风和癌症死亡。总体而言,饮酒让我国居民减寿0.43岁,让男士减寿0.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