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症状该做哪些检查(听听ESC指南怎么说)
1、胸痛患者,建议以下三类患者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
(1)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推荐进行 12 导联心电图、直立运动试验、运动二维和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明确晕厥原因;
(5)对于接受室间隔酒精消融和室间隔切除的有症状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同步检测呼吸情况,以确定运动受限程度。
2、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主要查找心律失常。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3)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典型劳力性胸痛,在室间隔消融术前都应考虑进行侵入性或 CT 冠脉造影检查。
(3)对于准备心脏移植或机械辅助循环时检查发现收缩期和(或)舒张期左心室功能障碍的严重有症状的患者,推荐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同步检查患者呼吸情况;
(1)对于考虑接受心脏移植或机械辅助循环的患者,推荐进行心脏插管,评估心功能和肺动脉阻力;
(3)对于进行SCD风险分层的患者,不推荐进行程序心室刺激的非侵入性电生理检查。
(2)对于典型劳力性胸痛(CCS 分级<3)患者,如果冠脉粥样硬化风险为中度,或是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应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
(4)无论症状如何,都应考虑采用心肺运动试验并同步检测呼吸情况来分析运动不耐受的严重程度和机制,以及收缩压的变化;
(2)对于非侵入性心脏成像结果不明确的有症状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插管,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严重程度并测量左心室充盈压。
(2)对于有症状的单行性持续(> 30 s)室性心动过速的部分患者,可考虑进行电生理检查,以检测并治疗可消融的心律失常基质;
来源:王乐,周玉杰,杨士伟. 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suppl 2):45-49.
2014年ESC公布了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管理指南,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等认为,该指南的最大亮点是对患者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而对于有胸痛、心力衰竭和晕厥的患者,指南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4、心衰患者,心导管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为主要评估手段。
(1)对于持续性或复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心室预激患者,推荐进行电生理检查以检测并治疗可消融的基质;
(2)对经常发生不明原因晕厥而SCD风险较低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植入式循环记录器(ILR)检查。
3、心律失常患者,主要考虑是否需要电生理检查。
(1)对于发生过心脏骤停、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稳定心绞痛(CCS 分级≥3)患者,推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阜外学者研究称,交界区脱垂近可采用这种术式,不但简单易学,而且有效
阜外医院潘世伟、王今晓等发表研究显示,对于交界区脱垂的患者,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后及近中期结果满意,而且该术式简单易学。全组27例患者无术后早期死亡,无因成形失败而选择二尖瓣置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单纯采用缘对缘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其中包括1例前交界区合并后交界区两处病变的患者,均放置“C”型二尖瓣成形环,平均大小为29.8mm。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58:56
0000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联合发布:中国20年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下降28%!中国有近1亿心血管病患者
近日,JAMA心脏病学子刊在线发表1990-2016年我国大陆各省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在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幅度达28.7%,但地区差异不断扩大是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36:25
0000ACC2017新研究展示指导冠脉血运重建新手段:更便宜、省时、更少疼痛
在ACC2017年会上报道的DEFINE-FLAIR研究,让瞬时无波形比值(iFR)一下子变得“有名气”了:iFR不仅在指导冠脉血运重建方面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效果一样,而且更为便宜、省时,且痛苦少。研究结果也同期发表于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FR是一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非腺苷依赖压力推导的新指数,定义为在舒张期无波形间期狭窄远端平均压力与平均动脉压之比值。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1:55:49
0000潘湘斌:单纯超声引导MitralFix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福音!
9月7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20)的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病房主任,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使用我国原创的MitraFix®二尖瓣瓣膜置换系统,成功演示一例单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杨进刚阜外2023-09-09 11:10:17
0000视力下降,心脏遭殃!韩国近60万人研究
据统计,全球超过5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50岁以上人群中最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全球视力受损和失明人群越来越庞大。视力受损和失明的人,跌倒、认知功能受损和痴呆、抑郁、残疾、自理能力下降的风险均较高。一项覆盖韩国58万余名中青年、中位随访8.1年的研究提示,视力受损的人死亡风险也高,尤其是心血管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