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24

符英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月份)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02:34:470

我的中医人生(3)符英 2017年2月5日 白术与苍术均有燥湿健脾的功效,一直没有思考过两者有何不同。一次偶然机会用到二者,请教老师,其告诉我苍术兼有祛风散寒功效,擅长祛外湿;而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运用于脾虚引起的湿浊阻滞更为恰当。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5) 符英2017年02月17日 近日看伤寒的频率比过往几年都要高,加之这两个星期上课,我总觉得听大家分析伤寒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近日反思,归根究底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对其没有形成一个宏观的理解,故近几日整理了一些对伤寒论的笔记。伤寒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疾病的初期,仲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类,之前讨论的时候说过凡是在外感病初期出现太阳病总纲的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本证又可根据其病脉证分为太阳病经证、腑证,此外还有太阳病变证及类似证的内容也归属太阳病范畴。因为我对其变证类似证并不熟悉,先记录到此,点滴积累,后有感想,再作修改。

我的中医人生(22) 作者:符英 2017年02月24日 之前整理些关于六经辨证,但是在临床中很多患者不是单纯的一经发病,有两经甚至三经合并为病,在伤寒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合病或者并病。其中把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没有先后次第分别的定义为合病;而一经病证尚未痊愈,又有一经病证起的情况称为并病。并病强调了先后次序。

我的中医人生(14) 符英 2017年02月16日 因学习伤寒条文,近几日把需要探讨的条文看了一次,看到以前的笔记,感觉有点微妙:不仅因为现在的想法和以前的不同或者更细致,而且因为对有些条文有了新的理解。如伤寒第7条,念书时仅在阳阴处标志表里;上月再看该条文,对表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恶寒发热多见于表证,时间短,归属八纲里的阳病,而仅恶寒多见于里证,久病体虚,无力与邪交争,归属阴病;昨夜复看该条文,又看到了清代一位医家认为此条文中阴指营阴,阳指卫阳,这一观点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温故知新,点滴积累,每一次和上一次有所不同,就是进步。

我的中医人生(24) 符英 2017年02月26日 近段时间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发现自己之前对伤寒有诸多错误的理解,比如之前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六经与六经病,现在再次捋一捋思路,六经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是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脉。伤寒中的六经病是像林老师说过的对症状分析、归纳概括的结果,是病理性的概念。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看作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

我的中医人生(9) 符英2017.02.11 今日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也刚好是六九天第8天。 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今天新长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我的中医人生(23) 作者:符英 2017年02月25日 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我对六经病的传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其他经是由太阳病传变而成,而未意识到还有“直中”者。今日看书,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而直中的原因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点滴积累,记录于此。

我的中医人生(8) 作者:符英 2017年02月10日 今日讨论伤寒,老师提到太阳病,提出为何有人病伤寒,有人病中风,这与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如其人腠理密闭,则见脉紧,无汗;如腠理疏松,则见汗出,恶风,脉浮缓。体质是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在生长发育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也反映出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禀赋特点。宋.杨仁宗言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肥人多痰湿、多中风”、“瘦人多虚火、多痨嗽”,同气相求,故一个人的体质对遣方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我的中医人生(4) 符英 2017年2月6日 今日看书,看到作者总结用附子的几点,第一点就是用于虚寒证。我当时想附子为大热之药,难道不可以用于实寒?立即翻书,原来我一直未能深入理解附子用法,只是一头扎进了寒者热之的误区,认为所有的寒证均可用辛热药,却忽略了我们一直强调的阳虚所致的虚寒……现在才发现之前一直犯的错误,实在太不应该。

我的中医人生25 符英 2017年02月27日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说法,有些人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传统观念,但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孩子要“剃喜头”,保佑健康,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要“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能带来好运。这天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正所谓“龙威大发”,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今天学习了传统文化,和大家分享。

我的中医人生(21) 符英 2017年02月23日 关于厥阴病的变证:厥阴受邪,阴阳失调,阴气从阴化寒,便为厥阴寒证;如果从阳化热,就是厥阴热证;在此过程中有邪正交争,阴阳消长,可以出现厥热胜复证(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

我的中医人生(16)符英 2017年02月18日 今天整理阳明病。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阳明病根据是否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分为阳明经证(也叫热证)和阳明腑证(实证)。阳明经证常见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而阳明腑证与肠中糟粕结合,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常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整理记录于此,点滴积累。

我的中医人生11 符英2017.02.13 昨夜夜班,新收一男性41岁患者,因2小时前与人争吵后自觉胸部憋闷疼痛,呈针刺样疼痛,休息后无减轻,伴头晕,呈昏沉感,自觉双上肢有麻木感。予舌下含服硝甘一片。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心肌酶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体T:37.5,BP:172/108mmhg,HR:104次/分,神经系统等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脉弦数。老师未予特殊处理,并嘱其休息,45分钟后复测血压138/88mmhg。给患者开中药时,考虑到其病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医辨为胸痹,因其与人发生争吵,肝气不舒,气机郁滞,致心脉不和,且肝气郁而上扰清窍,考虑柴胡舒肝散加天麻平抑肝阳散热、钩藤清肝平肝。分析得未必恰当,还请指出赐教。

我的中医人生(5) 作者:符英 2017-02-07 今日随老师查房,查到一位因急性心力衰竭的83岁女患者。老师从患者的症状体征一直到诊断治疗进行了系列提问,其中大多数问题我答不出或者答错。老师耐心,慢慢引导,终于“勉强”查完房,被批中医思维欠缺。回来反思总结,渐渐理出头绪:中医临床无非理法方药,用理辨患者之证,根据证辨出治法治则,继而确定下一步用方用药,当然这其中也需要扎实的中医学知识。基础不牢会继续补,然而学习中医几年,连基本的临床思维都没有完善,深觉以后努力又多了一个细化目标了。

我的中医人生(19) 符英 2017年02月21日 今日整理了些关于少阴病的资料。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时,心肾阴阳气血俱虚,以脉微细,但欲寐也为纲。少阴病有寒热两化,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下利清谷,小便清利;热化则见心中烦而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除此之外,少阴病可兼有太阳表证,热化津伤病归阳明等。

我的中医人生(18) 符英 2017年02月20日 今日复习整理太阴病。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纲,因病入太阴,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此时是林老师说的,适宜温补。除了太阴本证还有太阴兼表证,常见脉浮,四肢烦疼。还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如果太阴寒湿在里不解,可发成太阴发黄证。点滴积累,记录于此。

我的中医人生(2): 符英 2017年2月4日 近日有位70岁的病人诉欲做艾灸治疗小便失禁。追问病史其曾因前列腺肥大做过前列腺手术,现小便不能自控。之前住院曾以艾条熏气海,效果甚佳。查阅资料: 此穴居脐下,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为男子生气之海,主一身之疾,且兼任与冲脉同起胞宫,向后与督脉、足少阴之脉相并,同时任脉与足三阴、手三阴经相联系,故称“诸阴之海。”其穴居于人之下焦,所以又有调气机、益元气、补肾虚、固精血之功能。刺灸既能增加元气,又能调摄、疏利下焦气机。

我的中医人生(13) 符英 2017年02月15日 不久前我们值班收了一位吸毒患者,因气喘入院,其体征检验检查结果均不理想,说一句话都要停下喘气,而且在住院的两天时间里,从未有过家属过来探望,中间仅来了一位所谓“朋友”,既不愿意留电话亦不愿意留姓名。患者病重无法下床活动,且无亲人探望,连基本的饮食问题都无法解决。当时我的带教老师自掏腰包为她解决一日三餐,感触很深……我想很多时候语言都太苍白无力,身教重于言传,“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

我的中医人生(6) 作者:符英 2017.02.08 以前上学的时候跟着老师出门诊,诊脉,曾碰到过病人脉象浮数有力,重按减而不空的,但查患者病史,近段时间未曾有过外感,当下只是疑惑,但未深入思考,过了就过了。近日听心下痞之讲解,郝老讲到,浮脉亦主里热:因脉反映了气血活动状态,因有里热,逼迫气血活跃,故能触到脉浮。又因与外感正气抗邪于表而浮盛于外的浮不同,热浮脉重按感到滑数,方恍然大悟,默默记下,现记录于此,点滴积累。

我的中医人生(17) 符英 2017年02月19日 今日学习整理少阳病。少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一个中间的阶段。邪气进入了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总纲,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典型的柴胡汤证。

我的中医人生(20) 符英 2017年02月21日 今日整理了些关于厥阴病的资料。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调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容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为提纲,厥阴有寒热错杂的特点。在治疗上林老师之前说过法宜和解,清上温下,禁汗、下、吐、攻伐。

我的中医人生(7) 符英17.02.09 今日查阅资料,发现一段文章: 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原来取类比象也广泛存在于中药学之中。以后背诵中药功效时,可以发挥下想像,联系药物本身的形态,不像以前那般死记硬背,又容易忘记了。

我的中医人生(1) 符英 2017年2月3日 春节在家,妈妈夜里不慎着凉,第二天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成形不溏,伴恶心欲呕、嗳气,头痛,全身乏力,偶有寒战,不思饮食,无鼻塞流涕、发热等不适。因她之前几次出现过类似情况,自行服用藿香正气丸后症状好转,但是此次上症加重。查舌苔白稍腻。陪她去医院看病,急诊医生开了654-2在500ml的盐水静滴。输液后腹部不适好转,仍觉乏力,头痛。于是购买小柴胡冲剂冲服,1日后症状好转。后知后觉发现小柴胡汤证中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烦而不呕症状相具。心中惭愧未能灵活运用,以后还是要培养中医思维。也遗憾没有用自己的能力减轻妈妈的不适。

我的中医人生(10) 符英17.02.12 昨日元宵,舍友高兴,做了糍粑,我一口气吃了3个,当下仅觉得饱腹感非常,一时吃撑了,以前也有过,觉得第二日便好了。今日晨起并不像往常那样觉得有饥饿感,所以喝了两口温水便去上班了。直至午饭,不思饮食,而且觉得上腹有饱胀感,偶有嗳气。遂向舍友讨要山楂开水冲泡,多次小口服下。下午起床,自觉饱胀感明显减轻,也开始想吃东西了。回头翻书复习山楂功效,“化饮食,消肉积,癥瘕”,山楂尤擅消油腻肉食积滞。课本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实践,不仅加深了记忆,以后有机会作用于临床时也不像“纸上谈兵”般没有底气了

我的中医人生(12) 符英2017.02.14 近日朋友因工作之事不顺遂向我大吐苦水,后言自己心烦易恼怒,容易生闷气,生气时也不想吃东西,而且生气的时候有种“肺都要气炸了的感觉”,问我有什么好方法调理。我下意识的和她说吃逍遥丸。以前在校时老师说过,“逍遥”是逍遥自在的意思,能使患者闷闷不乐的心情转为开朗舒畅。朋友所说是一派木郁之向,木旺乘土,脾土被扼,自然不思饮食。我理解的“肺都要气炸了”是我们常说的斜肋胀痛,明显的肝气郁滞。逍遥丸能够 “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吃了两天逍遥丸,朋友说斜肋不适感明显消失许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