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口酒是有益的(柳叶刀,每天喝一小杯,一年喝出74万例癌症)
这项发布于《柳叶刀》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关于饮酒与癌症发病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之一。研究团队使用了全球200多个地区240万人的数据来评估各种不同饮酒水平与酒精所致癌症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男性而言,东亚地区的酒精性癌症以仅次于中东欧地区的、高达21.5/10万人的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二。这个数据表明,东亚男性在过量饮酒后更容易出现恶性肿瘤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最后,通过比较,在澳洲、西欧和北欧地区等酒精性癌症发病水平较高的地区,不同性别的人群发病率大致相似。但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等国家,不同性别人群的酒精性癌症发病率却大相径庭,男性的发病率高达女性的7倍左右。这也表明,东亚男性更要格外注意饮酒造成的健康损害。
接下来,就女性而言,东亚地区的酒精性癌症发病率在世界排名中依然靠前,但与男性相比要低得多。但女性饮酒最容易引起乳腺癌,其他癌症的风险也会升高,不能掉以轻心。甚至排名前三的澳洲、西欧和北欧地区,酒精性癌症发病率达到了10.2/10万人、9.4/10万人和9.1/10万人。
酒精性脸红也叫"亚洲人脸红综合症",这是因为更多情况下,亚洲人体内缺乏分解乙醛所需的酶,乙醇转化为乙醛后无法被及时代谢,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出现脸部潮红甚至全身泛红的表现。这甚至可以视作一种轻度乙醛中毒的生理表现,所以喝酒容易脸红的人,其实对身体反而伤害更大。
最近,《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表明:饮酒使全球的癌症负担日益加重,而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居民更加容易受到影响。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74万例可归因于饮酒。有些人认为少量饮酒对健康并没有太大影响,甚至有益健康。但是该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饮酒量很低,也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人类的学习、记忆、甚至成瘾都与神经元的重塑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元线粒体的移动,对突触传递和可塑性至关重要。对于接触过酒精的人群,他们的线粒体和突触前束更容易出现乙醇依赖性效应。神经元形态的变化会加重乙醇成瘾的风险,为酒瘾形成埋下隐患。
2.喝酒帮助提神:少量喝酒能够暂时加快血液循环,刺激大脑皮层,提高兴奋度和兴奋感。很多人会将其误以为“喝酒提神”,但事实上,兴奋度提升并不代表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效率和信息摄取速度提高,饮酒也并不能真正地提神。相反,如果喝得太多,还会引发眩晕、头痛,甚至大脑中枢活动受到抑制。
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很快被分解,毒性也得到了消除。而缺少该类基因的东亚人无法合成ALDH,乙醛在体内停留时间增长,对身体的毒性也大幅度上升。
结果表明:酒精摄入越多,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的体积缩小越多,研究人员将饮酒相关的大脑缩小与衰老相关的大脑缩小进行了平行比对。
研究人员继续追踪这些人的健康状况,并发现中、重度饮酒者只要坚持戒酒,其罹患全癌种的风险就会下降到轻度饮酒者相同水平;对于轻度饮酒者而言,坚持戒酒后,与没有戒酒的群体相比,其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将减少8%。所以即使已经不可避免地"喝上头",也要"能少则少"。别等健康状况亮起红灯,再被迫戒酒,那就为时已晚。
中国人好"以酒会友"。"酒逢知己己千杯少"、"李白斗酒诗百篇"、"劝君更尽一杯酒"……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热情友好的民族特质,催生出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酒桌文化。但从基因角度讲,"小酒量"的东亚人,其实并不适合饮酒。
经过分析,他们发现,每天摄入一个酒精单位的人群,大脑的衰老程度比不喝酒的人多了半年;每天两个酒精单位,则大脑的衰老程度多了两年;每天三个酒精单位,大脑的衰老程度增加到3.5年;而每天四个酒精单位,则会导致大脑衰老超过10年。
[2]Hwi-Won Lee,Dan Huang,Woo-Kyoung Shin,Katherine de la Torre,Minkyo Song,Aesun Shin,Jong-Koo Lee,Daehee Kang.Frequent low dose alcohol intake increases gastric cancer risk: the Health Examinees-Gem (HEXA-G) study[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22,19(08):1224-1234.
综上所述,所谓的“安全饮酒量”是并不存在的,即使只是喝一点点,也不能完全消除癌症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饮酒风险与地区的关联也显现出来,东亚人似乎对酒精有着更高的敏感度。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过问卷调查,以摄入0~4单位酒精(1个单位酒精为8g)的量为分组依据,对参与者进行了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而日常饮用的白酒、啤酒等是无法达到消毒酒精75%的浓度的。并且,外用与内服并不能一概而论,在饮酒后,酒精很快被吸收入血、再被肝脏代谢,与病菌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机会,更不可能达到杀菌效果。酒精对身体免疫系统体现在:免疫系统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内的蛋白质,而大量饮酒会损伤自身细胞中的蛋白质,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
一方面,酒精对大脑的损害不容小觑,即使只喝一次酒,大脑皮层也会发生永久性损害,并为酒精上瘾埋下隐患。
酒精性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正在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肝癌、食管癌和乳腺癌受酒精的影响最多。并且这些癌症往往具有隐匿性强、治疗难度大和预后较差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酒精性癌症的发生率,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1]杨晨煜,邢沐祺,吕心怡,肖颖,刘瑾,施杨,王孟樵.饮酒行为与癌症发生关系的Meta分析——以胰腺癌和肺癌为例[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03):546-551 571.
此外,当每周的饮酒量超过50g时,因肝脏中铁代谢效率的降低,大脑中铁含量明显升高,会导致认知水平的下降、反应能力的减慢,痴呆风险大大增加。
海德堡大学的研究表明,饮酒不仅会影响线粒体动力学,也会干扰神经元突触平衡。线粒体靠运动为细胞输送能量,乙醇会干扰线粒体的运动,也干扰细胞内某些化学平衡,并且这些变化是永久性的。
1.喝酒“杀菌”增强免疫力:很多人觉得酒精有杀菌作用,所以喝酒可以帮助杀菌,增强免疫力。外用消毒是依靠高浓度酒精与使病菌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变性凝固,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科学研究从生活中来,也要重新回归生活。种种事实证明,即使只是一滴酒,也将带来无穷的隐患。放下酒杯,远离酒精,把浪费在酒桌上的时间用来和家人聊聊天,谈谈心,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才是实现健康人生的不二之选。
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数,在饮酒量降低为0的情况下,食管癌发病率下降了31.6%、咽癌发病率下降了22.0%、口唇癌发病率下降了20.2%,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善。男性食管癌中有39.2%可归因于酒精,而女性则为14.3%,所以这种改善在男性中更为明显。
为验证少量饮酒是否真的无害于健康这一观点,人群的酒精摄入量被分为三种:少量饮酒(平均每天低于20克)、中等饮酒(平均每天20~60克)和大量饮酒(平均每天超过60克)。
通过年龄标准化之后,研究团队惊人地发现:全球范围内,在每10万人中就有8.4人因酒精而罹患癌症。在男性中,每10万人就有13.4人因酒精导致癌症,而在女性中,该比例则为每10万人中有3.7人。显而易见,男性比起女性,因酒精导致癌症的风险更高。
如果重度饮酒者能减少酒精摄入量,将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减少9%或8%,全身癌症的发生风险降低4%或8%。虽然仍然具有较高的癌症风险,但“少喝一点”是重度饮酒者迈向戒酒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酒精引起大脑缩小、认知能力下降,与痴呆和帕金森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东亚人,尤其是男性为饮酒后易患癌体质的一个高危人群,而女性的酒精性癌症发病率又与男性存在巨大差异。
4.只要吃得饱就能敞开喝:吃饭后肝脏分泌胆汁酸、胆红素等成分,帮助人体进行食物的消化,而酒精的代谢也在肝脏内发生。饱饭后饮酒,相当于肝脏在同一时间既要帮助消化,又要代谢酒精,遭受着双重负荷。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实验人群的酒精摄入量,来探究饮酒量与罹患酒精相关癌症和全身癌症风险的关系。结果发现,饮酒量增加的人群,各方面癌症风险均高于未增加饮酒量的人群。
与其他族群相比,东亚人普遍缺少某些类型的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这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出现与饮酒有关的健康问题,如亚硝酸盐中毒和肝脏损伤。
肝脏负担加重,不仅影响消化吸收的效率,也降低酒精代谢的速度。酒精也会刺激肠胃,造成恶心、呕吐等不适,所以并不建议饱饭后饮酒。饮酒前可以少量吃一些蔬菜、水果、坚果、全麦面包等,以帮助减缓身体对酒精的吸收。此外,喝足够的水可以补充身体的水分,减少酒精的影响。
此外,由于东亚男性通常喜欢以应酬和社交为由饮酒,因此需要从文化和社会角度入手,推动节制饮酒的理念,以减少酒精性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
当参与者从不饮酒转变为轻、中、重度饮酒时,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分别增加3%、10%和34%;而从轻度饮酒增加至中度或重度时,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则相应增加10%或17%。此外,全身癌症的风险也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类似趋势。
3.喝酒脸红就是海量:喝酒后脸红,在医学上称为酒精性脸红反应。喝酒后,乙醇被分解为乙醛,而乙醛有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导致面部发红。
除去"红酒软化血管""适当饮酒有益身体健康"等已经被证实的悖论,在"酒"的领域,还有着许多误区。无论是出于心理安慰还是生理错觉,这些误区都在无形中弱化着"酒精有害健康"的事实,给健康带来危害。
乙醛是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副产物,它具有毒性,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乙醛脱氢酶(ALDH)是一种催化乙醛转变为乙酸的酶,这一过程是酒精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及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并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不适,食欲减退,暖气恶心,少数病人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身体消瘦,舌炎或舌头萎缩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难治愈的脾胃内伤的疾病。从病理上看,患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不仅胃粘膜萎缩,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医学上将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确定为癌前病变。健康号2023-05-14 14:28:3100004月,碰到这肉别手软,一补钙、二利尿,比猪肉便宜,比牛肉鲜!
导语:4月,碰到这肉别手软,一补钙、二利尿、三强免疫,比猪肉便宜,比牛肉鲜,错过等1年大家好,我是傻姐,谷雨过后的天气比较稳定,正适合大家外出旅游,有不少的人选择这个时间段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宝妈族来讲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出去游玩,只能周六日带着孩子们就近踏青。健康号2023-05-06 11:05:270000血压超过这个数就危险了!这5类人尤其要注意
近些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权威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1],相比2002年的调查,增加了9.1%[2]。更可怕的是,只有一半的人知道自己患病了。根据2015年的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很多人直到引发了心梗、心脏衰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只是为时已晚。[1]早点了解血压,时刻给自己提个醒非常重要。健康号2023-04-18 18:26:240000饭后反酸、打嗝烧心、食道裂孔…趁热吃,吃出中国特色的食管癌
疝与腹壁外科又做了场手术,在患者肚子上打4个钥匙孔,再植入特殊材料补片。这样就修复好了食道直径6厘米的裂孔。你以为是什么全国罕见的疑难杂症吗?其实诱因就是饭桌上最常见那句话。“是潮汕的还是四川的?”我们同事私下里经常会交流一下。刚说的做手术的患者,吃饭容易噎着,饭后又反酸。自己买了点胃药吃了不见好,直到吃啥吐啥才来医院看病。结果如医生所料,是食道裂孔疝。我也猜对了籍贯。健康号2023-04-24 13:49:150000减肥餐单|每一位正在减肥或是想瘦身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信每一位正在减肥或是想减肥的人都会思考这些个问题:1.我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呢?2.我应该吃多少呢?3.我应该何时进食呢?而最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答案,你可以从不同的报纸杂志、不同的网上资料、不同的健身教练、不同的姨妈姑姑、不同的猪朋狗友接收到不同的减肥餐单,例如十日速效瘦身法、四大王天瘦身餐、医生七日瘦身餐、食肉减肥法、以下省略一万字......越简单越没人相信?健康号2023-05-20 16:32: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