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急性心梗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空腹血糖足矣,CAMI研究新分析)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应激性高血糖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但关于评估应激性高血糖的最佳指标,目前仍无定论。
ROC曲线分析显示,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和空腹血糖都与合并(AUC分别为0.702和0.689)或不合并糖尿病(AUC分别为0.690和0.693)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均有中等的预测价值,这两个指标无显著差别。
来源:The impact of fasting 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1c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Cardiovasc Diabetol, 2023, 22(1): 165.
用空腹血糖作为评估指标时,得到的结果与用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时类似。
进一步分析显示,不论急性心梗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将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和空腹血糖将入原模型后,其预测价值明显提高。
在合并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空腹血糖最高四分位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最低四分位者(合并糖尿病者:9.4% vs. 1.9%,校正OR=5.354;不合并糖尿病者:8.3% vs. 2.1%,校正OR=2.948)。
研究者发现,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梗患者中,从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最低四分位至最高四分位,院内死亡率逐渐升高,从2.0%上升至9.7%。
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是由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衍生而来,定义为入院时血糖除以估计的平均血糖,计算公式为:入院首次血糖(mmol/L)/[(1.59×HbA1c)-2.59]。
近期,阜外医院杨跃进、窦克非等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新分析提示,不论急性心梗患者基线有或无糖尿病,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和空腹血糖均与院内死亡强烈相关,这两个指标可考虑作为急性心梗患者危险分层的有用指标。
作为连续变量时,空腹血糖较高者的院内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
多因素分析显示,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最高者与最低者相比,院内死亡风险增加3.07倍。将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当作连续变量时,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较高者的院内死亡风险仍显著升高(OR=3.682)。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最高四分位者的院内死亡风险较最低四分位者增加1.976倍(8.8% vs. 2.2%,校正OR=2.976);作为连续变量时,空腹应激性高血糖比率较高者的院内死亡风险也增加(OR=1.109)。
而在合并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HbA1c不论是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均与院内死亡风险无关。
心血管危险因素男女有别!Lancet发表PURE研究新分析
柳叶刀发表了PURE研究最新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性别差异。总体看,女性的心血管风险状况好于男性,尤其是在年轻时。研究发现,男性血脂异常、抑郁、吸烟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比女性更强。而女性高血压与心梗的关系比男性更为密切。女性受不健康饮食和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更严重。另外,尽管风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但大多数风险因素与主要心血管病的相关性在女性和男性中是相似的。【ACC心电图每周一练】肿瘤患者QT间期延长的难解之谜
55岁中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轻度抑郁病史,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因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申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患者1年前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初始治疗阶段应用伊马替尼(imatinib),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是应用伊马替尼后她的病情依然在进展,转而换为另一种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罗替尼(nilotinib),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来控制她的病情。杨进刚阜外2023-08-05 15:31:010000浙医二院应用ICD一级预防扩心病猝死经验:三成患者有室颤或室速发作,均成功转复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原性猝死风险较高,猝死主要原因多数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弓旭东和蒋峻在本刊发文称,对于有适应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可有效预防心原性猝死。近两成冠心病患者有抑郁症状!安贞医院宋现涛等研究
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等发现,近两成冠心病患者有抑郁症状,但抑郁症状对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研究者指出,既往大部分研究表明,抑郁是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抑郁与不良结局无关。这些研究间相互矛盾的结果,可能与潜在的混杂因素、样本量、随访时长等有关,因此,抑郁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光照环境,可改善代谢异常!糖尿病学杂志研究
光照水平是人体生物钟与24小时昼夜周期同步的最重要因素。但如今,人们白天户外活动少,白天光照时间不足。夜间熬夜,又暴露在强光下,这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有研究表明,晚上暴露在强光下,与肥胖及心血管病风险增加有关,也会影响糖代谢,包括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增加糖尿病风险。一项新研究称,优化室内光照条件,以更接近自然光的昼夜变化,或可预防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