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病防控不乐观(危险因素流行,管理没有进步,柳叶刀子刊研究)

研究纳入的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CCDRFS,2013年和2018年)和中国国民营养调查(CNNS,2002年、2010~2013年、2015年和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吸烟率从2013年的27.3%,略下降到2018年的26.2%。男性和农村居民的吸烟率高于女性和城市居民。45~59岁年龄组的吸烟率最高。
图3 2002~2018年≥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趋势(%)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率有所下降,男性的比率略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的比率最高,18~44岁年龄组最低。
城市地区的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差距缩小了。城市男性的肥胖患病率最高。
这项来自于西安交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中国男性目前吸烟,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体力活动不足,几乎半数中国居民水果/蔬菜摄入量低,红肉摄入量高。
四成居民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定义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四种非正常血脂水平的任何或组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包括6.22 mmol/L、2.26 mmol/L、4.14 mmol/L、1.04 mmol/L。
近年来,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平均每天摄入<400克)、红肉摄入过多(平均每天摄入≥100克)和运动不足(每周总活动时间不足150 min)等许多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几乎没有改善,甚至有些变得更糟。
作者表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增加与老龄化、社会经济、行为和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
图2 2002~2018年≥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趋势(%)
2013年,44~59岁年龄组的过度饮酒率最高。2018年,60岁以上年龄组的过度饮酒率达峰值。
2002年、2012年和2018年,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8.6%、40.4%和35.6%。
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从2002年到2018年,性别差异翻了一番。2018年,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城市地区。但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城市。
研究还发现,18~44岁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下降,尤其是在城市地区,表现为未确诊糖尿病的数量迅速增加。
相应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从2012年的533/10万上升到2018年的685/10万,增幅28.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占比持续增加,从2002年的80.0%,增加至2019年的88.5%。
2018年,高血压控制率最低,仅为11%。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情况更差。
来源:Trends i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China 2002–2019: an analysis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data.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fic, Published:June 19, 2023.【原文下载】
城市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长(2000年为36%,2021年为63%)也带来了饮食变化、体力活动减少,以及随后从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转变。同时,压力、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都促进了居民摄入高热量饮食。
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8%上升到2012年的25.2%,并进一步上升到2018年的27.5%。
运动不足的比率持续增加,从2013年的16.3增加至2018年的22.3%。男性运动不足的比率高于女性,44~59岁年龄组的运动不足的比率比率最低。
总体而言,2002年至2018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提高了10.8%、10.2%和4.9%。
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2002年、2012年和2018年,45~59岁年龄组的肥胖患病率高于18~44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
在过去二十年中,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增加,但仍较低。
行为危险因素流行

从2002年到2018年,肥胖的患病率从7.1%上升到16.4%。
高血压控制率仅11%

2019年,心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死亡分别占总死亡的47.1%、24.1%、8.8%和2.5%。
2002~2018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均大幅升高,肥胖从2002的7.1%升至2018年的16.4%、超重/肥胖从29.9%升至50.7%、高血压从18.8%升至27.5%、糖尿病从2.6%升至11.9%,血脂异常从18.6%升至35.6%。
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45~59岁和18~44岁年龄组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所有年龄组城市地区的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地区。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订阅点击:
糖尿病患病率11.9%
而在这十几年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增长非常缓慢,波动在10%~40%。
高高胆固醇、高TG和高甘油三酯的患病率分别从2002年的2.9%、11.9%和2.5%上升到2018年的8.2%、18.4%和8.0%。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和低HDL-C的患病率更高。
红肉过量摄入的比率从2013年的32.5%上升到2018年的42.0%。
作者呼吁,应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和预防疾病放在首位,整合公共卫生和临床服务,实现预防和治疗并重的全链条慢病管理。
近期,柳叶刀子刊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的研究全面描绘了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变化趋势,包括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情况。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男性和农村居民的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率分别高于女性和城市居民,而城市女性在所有情况下的增长率最低。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农村居民,女性比男性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2002年,男性的肥胖患病率低于女性;但自2012年以来,这种模式发生了逆转。
2013~2018年,过度饮酒(男性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41克,女性平均每日酒精摄入≥21克)率也呈下降趋势,男性的过度饮酒率高于女性。
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2.6%上升到2018年的11.9%。2002年,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女性,但在2013年和2018年,情况发生了逆转。
研究预测,如果中国不能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行动来对抗日益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2030年中国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分别达到70.5%、35.4%和18.5%。
作者指出,农村居民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居民的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五种行为风险因素中有四种高于城市居民。考虑到农村地区的资源有限,实用、有效和可推广的干预模式对于缩小城乡健康差距至关重要。
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
图1 2002~2018年≥18岁居民肥胖患病率趋势(%)
预计中国的超重和肥胖将使造成4180亿元人民币的支出,占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作者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而管理停滞不前,预计2030年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管理情况也不乐观,无法实现全球或国家目标。
中国居民的出生预期寿命预计将从2019年的77.7岁,增加到2035年的81.3岁,中国≥60岁人口将从2019年的2.54亿,增加到2040年的4.0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8%。
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肥胖
男性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女性。但18~44岁年龄组最低。
早餐别吃白面包!丹麦研究称:吃燕麦,中风险更低
早餐非常重要。之前一项来自日本8万余人追踪13年的研究显示,不吃早餐会增加36%的脑出血风险。不过,早餐怎么吃,脑卒中风险会更低?一项对5万余人随访十余年的研究显示,吃白面包或鸡蛋,不如吃燕麦,早餐有燕麦,脑卒中风险降低。研究显示,用燕麦代替白面包或鸡蛋,都可分别降低4%的各种脑卒中风险,4%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而且,燕麦代替鸡蛋,还与降低6%脑出血相关。心梗表现为胸闷,预后或更差!葡萄牙研究
心脏病发作,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了,但有时候会表现为胸闷。而近日一项葡萄牙研究显示,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与心脏病发作表现为胸痛者相比,胸闷的患者预后更差。其中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年内94%存活,而以表现为呼吸困难或乏力仅76%存活。研究分析了对4726例NSTEMI患者,平均年龄68岁,71%为男性。【阜外疑难病例】一位误诊为围产期心肌病的女士
阜外医院张慧敏、樊家俐等遇到这样一位扑朔迷离的年轻患者。患者为23岁女性,因“血压升高1年、胸闷憋气2个月余”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诊治,2个月前怀孕37周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憋气,有时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1%,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但抗心衰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于妊娠38周行剖宫产术。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1:26:16
0000对于舒张性心衰,性别不影响SGLT-2i的疗效!Circulation研究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即舒张性心衰,多见于女性,以往有研究显示,男女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可能不同。近日Circulation上发表的EMPEROR-Preserved研究发现,对于舒张性心衰患者,不论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如何,性别不影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恩格列净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的效果,也不影响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评分评估的健康状况。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2:01:12
0000睡不好,易得脂肪肝!广东学者研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睡眠行为不好,包括晚睡、打鼾、白天打盹超过30分钟等,容易得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校正包括肥胖、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用药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内的多个潜在混淆因素后,分析显示,晚睡、打鼾、白天打盹超过30分钟的人,得脂肪肝的风险分别增加37%、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