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应常规用IVUS和OCT指导,SCAI共识)
而极晚期再狭窄为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生和支架断裂。
支架置入通常应限于明显的残余夹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高压扩张,以确保支架贴壁良好。
多数支架血栓闭塞最初可以单独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在血栓负荷大时可以辅助血栓抽吸。
支架再狭窄
共识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支架再狭窄机制与支架置入时间的新分类。SCAI提出早期(<30天)、晚期(30天至1年)和极晚期(>1年)支架再狭窄的成因。
来源:
支架血栓的治疗方式有球囊扩张、血栓抽吸以及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共识强烈建议通过腔内成像技术常规评估以确定支架再狭窄的原因,应常规进行腔内成像技术指导下再次PCI,并通过腔内影像避免潜在的机械因素,再置入支架。
共识建议,在初次支架置入时应采用腔内成像技术(IVUS和OCT)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当发生支架再狭窄或支架血栓时,也建议进行腔内成像技术了解其发生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
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仍然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腔内成像技术提高了对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的潜在机制的了解。
预防支架血栓取决于最佳支架置入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和依从性。大多数支架血栓的原因是患者过早停用双抗。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见下表。
晚期再狭窄的原因包括延迟愈合、支架未覆盖和内膜过度增生。
近日,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发表了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管理专家共识。
共识建议,当临床和冠脉造影信息不确定支架血栓的病因时,应强烈考虑腔内影像学检查。
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取决于支架及其与动脉壁的关系,而不是管腔本身。IVUS和OCT可详细评估冠脉和支架情况。
有大量研究表明,腔内成像技术可改善预后。IVUS被认为是判断支架血栓的标准成像模式,OCT的优势更明显。
支架再狭窄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是新生内膜组织增生,其次是新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他机制包括血管弹性回缩及重构、斑块脱落(尤其是早期)以及血栓机化、新生内膜形成和重构(尤其是晚期)。
早期再狭窄可能的原因是支架小、扩张不充分和支架断裂。
扩张不充分也可导致支架再狭窄,包括支架选择过小、扩展压力低或钙化病变。其他原因包括支架回缩、支架纵向变形、支架断裂、支架压碎、支架错位和区域丢失等。
支架血栓
阜外医院有研究发现,对于有对比剂过敏的患者,也可以通过IVUS指导的零对比剂冠脉介入来治疗。
[1]Lloyd W. Klein et al, SCAI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In-Stent Restenosis and Stent Thrombosis,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 Interventions, 2023, Published: May 18, 2023.
目前,没有任何特定的支架设计或聚合物涂层能预防支架血栓。
与支架血栓有关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管腔面积小于5 mm、扩张不充分、支架定位不准确、支架小、晚期正性重塑或动脉瘤形成等。
Circulation:停用阿司匹林增高37%心血管事件风险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那些无手术或出血情况下中断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30%。研究者随访3年发现,那些中断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了37%,而且这种风险在停药后即迅速增高,且随时间推移未下降。具体,每年每74例停用阿司匹林者中就有1人发生一起额外心血管事件。阜外医院蒋雄京团队随机研究称:肾动脉支架术后,强化降脂有肾脏保护作用
目前指南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接受他汀治疗,但强化降脂策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70mg/dl以下和常规降脂策略(70~128mg/dl)哪一种更好呢?近期,阜外医院蒋雄京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提示,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肾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中,与常规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的肾脏保护作用更明显。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科学报告:每日4克鱼油制剂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可与他汀安全合用
甘油三酯高很常见,除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和冠心病风险,较高水平甘油三酯还会引起胰腺炎。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一份科学报告指出,对于非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每日4g处方用ω-3脂肪酸制剂能“搞定”。“通过对17项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回顾分析,可见每日4g任何形式的处方鱼油制剂,都有助于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且可以与他汀类药物安全联用。”报告撰写者表示。管好血糖,还能防癌!瑞典研究
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项英国研究显示,癌症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怎么防癌?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减肥明显有助于预防癌症,但良好的血糖控制,防癌效果也不赖。糖尿病与肥胖都是多种癌症的风险因素,在某些癌症中,比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胆囊癌等,糖尿病带来的风险还甚于肥胖。对于肥胖患者,癌症风险在明显持久减肥后有所降低。分期介入治疗,时间不重要!瑞士单中心研究
对于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降低未来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非靶血管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最佳时机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