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凝药(有助消心室血栓,阜外医院梁岩等研究)
心室附壁血栓的治疗,既往指南推荐多集中于华法林,近年来国外指南中推荐新型抗凝药(NOAC)可作为替代治疗,那么应用新型抗凝药的效果如何?点击观看“大咖说科研”对该研究的讨论视频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梁岩、杨晴等通过分析2010年~2019年599例心室附壁血栓病历资料后发现:新型抗凝药引入临床后,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抗凝比例,而且短期(6周)随访血栓的消退率增加。这项研究中,阜外医院于2013年7月引入利伐沙班,同年9月引入达比加群酯。就此,599例患者中237例为新型抗凝药引入临床前的患者,362例为引入临床后的患者。研究显示,总体599例患者,298例(49.7%)患者出院时给予口服抗凝药治疗。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发现,临床引入新型抗凝药后较引入前的口服抗凝药比例明显上升(35.9% vs. 58.8%)。随访12周,对有影像学资料的264例患者(61.4%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线数据与血栓转归分析显示,143例(54.2%)患者的心室附壁血栓完全消退。分层分析发现,应用华法林者有60.2%血栓消退、新型抗凝药达到了81.2%,而未用口服抗凝药者仅39.0%(P<0.001)。6周随访时,新型抗凝药引入后组发生血栓消退的概率是新型抗凝药引入前组的2.46倍,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周,新型抗凝药引入后组较新型抗凝药引入前组血栓消退时间(46.0 d vs. 57.0 d)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常和心功能下降、室壁运动不协调相关,该研究中的病因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其次是扩张型心肌病,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研究中口服抗凝比例在上升,但未用任何抗凝药的比例仍然高(>25%)。就华法林与新型抗凝药对于心室附壁血栓疗效的比较,多项Meta分析表明,新型抗凝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左心室附壁血栓在血栓消退、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目前指南推荐,具有栓塞高风险的患者根据出血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可短期联合抗凝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该研究中,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19.2%,其中1种抗凝药联合2种抗血小板药的比例为10.5%。研究者表示,随着更多国产新型抗凝药的研发上市,新型抗凝药的应用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期待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来验证新型抗凝药对于心室附壁血栓的治疗前景。
越早出现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越高!开滦研究新分析
既往研究已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和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4月12日发表的一项基于开滦研究的新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出现得越早,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风险越高。因此,研究者认为,出现高尿酸血症时的年龄,是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者从开滦研究中纳入8.2万名基线无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病的成年人,平均随访5.2年期间,1021人出现心血管病,1459人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1:32:000000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中国专家共识:反杓型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如何处理一网打尽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更好解决?请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制订的《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昼夜节律异常的处理非杓型患者:1.首先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摸索血压规律。2.晚间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30min左右)有助于纠正血压节律异常。平衡能力,也可预测寿命!JAMA子刊研究
平衡能力是一项体质检测指标。近日一项发表在JAMA子刊上的研究发现,平衡能力较差者,全因死亡风险及癌症、心血管病的远期死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40~49岁成年人中,有18.2%有平衡障碍;50~64岁有33.5%;≥65岁者则高达61.9%。研究显示,在考虑了社会人口学特点、生活方式因素以及慢性病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人增加44%的全因死亡风险,65%的心血管死亡风险,37%的癌症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56:060000BMJ刊发六国饭菜研究:辣子鸡丁、毛血旺热量最高,驴肉火烧、香河肉饼也榜上有名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研究非常烧脑,独辟蹊径。研究比较了巴西、中国、芬兰、加纳、印度和美国6个国家的223种食物的热量。研究者发现,中国菜平均热量仅719kcal,而美国餐食热量达到1088kcal。中国快餐热量比美国低44%,餐馆食物热量比美国低21%。作者认为,这就是中国肥胖率远远低于美国的原因。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47:420000三成糖尿病死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上海学者研究
糖尿病指南中建议,不吸烟、限制饮酒、定期体育活动、健康饮食、多活动、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可防2型糖尿病。近期,上海学者研究称,对于已经患糖尿病的人,保持这些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以及因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