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5)经充分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LDL-C 仍不达标或不耐受、需要联合治疗而基层不能获得其他调脂药物,或需要血脂净化治疗等特殊降脂措施;
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早期检出 LDL-C 不达标个体,予以规范化血脂管理、定期随访是否达标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是有效实施 ASCVD 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ASCVD 患者应重点关注 LDL-C 达标情况。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也是首要降脂干预靶点。
来源: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1181-118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12.002
他汀类药物是 AS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建议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药(LDL-C 降幅 25%~50%,表6)。

2、制定降脂方案应首先根据 ASCVD 风险确定 LDL-C 目标值。
5、降脂治疗需长期维持 LDL-C 达标,同时应监测降脂药物安全性。


7、应定期随访LDL-C是否达标,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
3、血脂异常患者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7)有严重肝肾疾病或其他合并疾病,难以制定降脂策略。
(6)血脂异常存在明确的继发性病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症、肿瘤等;
(3)调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肌痛伴肌酸激酶≥正常值上限的 10 倍、血红蛋白尿等疑似他汀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者;
(4)存在显著血脂异常的儿童、妊娠女性、75 岁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
8、七类患者需要转诊
该建议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建立了适宜基层的血脂管理方法,要点包括:

(2)TG 重度升高且经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 TG 仍≥ 5.6 mmol/L 者,尤其伴既往胰腺炎病史者;
他汀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不良反应等,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远远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需平衡获益和风险后决定治疗策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减量或停药,勿轻易判定为“他汀不耐受 ”;如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不建议轻易停药,应继续用药、密切观察(图 2)。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基础措施(表 4)。无论是否选择调脂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6、甘油三酯(TG)轻中度升高主要与 ASCVD 风险增加有关,仍以 LDL-C 为首要干预靶点;TG 重度升高(≥ 5.6 mmol/L)者可首选贝特类药物,以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
4、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应作为降低 LDL-C 药物治疗的初始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是降 TG 治疗的基石,TG 重度升高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可用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处方级鱼油制剂(图 3)。
血脂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及必要时调脂药物治疗 )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
在临床实践中,应尽早识别 ASCVD 高危人群,启动降脂治疗。针对 ASCVD 风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 LDL-C 目标值 (表3)。临床不能以化验单LDL-C 参考范围决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及判断LDL-C是否达标。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作为中国人群降低 LDL-C的首选药物。应用他汀类药物后 LDL-C 水平仍不达标者,应考虑联合应用调脂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LDL-C 管理流程见图 1。

(1)两次检测 LDL-C均≥ 4.9 mmol/L,需排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评估心血管受累情况;
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 版)。

喝水少惹祸端:让人变笨、危害血管和心动过速
人是水做的,好好喝水有多重要?让人变笨有时候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睡了一晚好觉,可是第二天还是精神气不够,脑子还慢半拍?近日一项美国研究提示,这可能是喝水少捣的鬼。研究显示,脱水与大脑灵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当身体失水量为体重2%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就开始亮红灯,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专注力均会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脱水2%的时候,个体可能并不感到口渴。安贞医院赵冬等开发脑中风终生风险量表:血压≥160/100 mmHg者风险高达38.4%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的致死致残性疾病,而我国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社区人群中54%的脑卒中患者年龄还不到65岁,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预测脑卒中风险以便尽早预防?近日北京安贞医院赵冬、王瑛等在2万余人的队列研究中就针对35~60岁人群发明了一个专门预测脑卒中终生风险的量表(图1)。图1伴有不同危险因素的35~60岁者脑卒中终生风险(到80岁时)评估量表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6:37:07
0001中国台湾学者发现,慢阻肺患者起始应用支气管扩张剂30天内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我国台湾学者发现,COPD患者在起始应用长效β2受体阻滞剂或者长效毒蕈碱拮抗剂的30天内,其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大约增加50%。研究者提醒,COPD在启动长效β2受体阻滞剂或者长效毒蕈碱拮抗剂治疗的30天,临床医生应警惕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称:国人半数腹型肥胖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发现2015年中国15省份18-59岁成年人中仅有<20%没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54.0%的成年人存在≥2种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总体上,代谢性危险因素以中心性肥胖(50.2%)、血压升高(43.2%)、HDL-C降低(43.0%)多见,其次为TG升高(28.2%)和血糖升高(13.7%)。首选单片复方降压药,效果更优!JAMA子刊Meta分析
近年来,单片复方制剂已成为高血压初始治疗的重要方案。近期,根据JAMA子刊上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初始应用单片复方制剂比初始单药治疗或常规治疗方案(起始服用一或两种药物,然后逐渐增加药量)更能有效降低血压,且耐受性良好。研究纳入7项研究,共1918例患者。4项研究应用三合一单片复方制剂,3项研究应用四合一单片复方制剂。5项研究为短期随访(4~12周),2项研究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杨进刚阜外2023-10-03 08:52:0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