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伴升主动脉增宽(哪些人术后要监测,阜外医院侯剑锋等研究)
此外,该研究也显示,人工瓣膜类型也非影响升主动脉扩张速率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是术后升主动脉扩张速率的危险因素。
不过,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指南建议,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直径 >45 mm,则建议同期处理主动脉。然而,关于轻度扩张(直径 40~45 mm)的升主动脉是否需要处理,仍然存在争议。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侯剑锋、龚嘉淼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对于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升主动脉直径,是术后升主动脉扩张速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那些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升主动脉直径≥ 40 mm的患者,其升主动脉直径由出院时38.1±5.0 mm 增大至41.2±4.3 mm,升主动脉直径/体表面积从出院时23.3±3.9 mm/m2 增加至25.0±3.6 mm/m2。
这项研究共纳了151例≥65岁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患者均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且不同期处理升主动脉。
研究者还发现,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 mm的患者升主动脉扩张速率明显高于术前升主动脉直径 <40 mm者(0.74 mm/ 年 vs. 0.13 mm/ 年)。
有≥1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数据且存活的患者87例,其中,59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 mm,28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 mm。
此外,该研究未发现主动脉瓣瓣叶形态特别是二叶式主动脉瓣是术后升主动脉快速扩张的危险因素。
151 例患者中,随访期间死亡 11 例(7.3%),其中心脏相关死亡3 例(2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未发生主动脉相关事件,也无患者行主动脉相关的再次手术。
升主动脉扩张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进一步增大会加剧主动脉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
这项研究显示,平均随访4年时,19.9%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未增加。
研究者指出,在高龄人群中,除了动脉壁组织结构的自然改变进程,主动脉瓣病变带来的偏心性血流的冲击也影响了主动脉扩张的模式。
而升主动脉直径<40 mm的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变化及升主动脉直径/体表面积与出院时无差异。
研究者表示,结合之前文献报道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较低来看,尚并不支持将二叶式主动脉瓣作为同期处理升主动脉的指征。
研究者指出,对于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 mm的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复查和监测。
欧洲研究称,工作压力加失眠,让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增两倍
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加上失眠会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倍。研究人员分析了近2000名年龄在25~65岁的员工的数据。这些人有高血压,但在研究时,他们没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平均随访17.8年,随访34900人年,观察到134例致命性心血管疾病和73例冠心病(CHD)事件。胖人脑血流减少,增加运动可解忧!爱尔兰研究
近日,爱尔兰学者发表的研究发现,人一胖,脑血流明显减少,而多运动可解危。健康的大脑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而脑血供不足会增加痴呆风险。脑血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这项研究发现,肥胖对脑血流减少的影响要比增龄更甚。研究显示,不论是体重指数、还是腰臀比和腰围,这些指标的增加,均与脑血流量减少有关。腰围每增1cm,脑血流的减少相当于人老1岁水平。阜外医院为孕妇装起搏器:仅透视14秒
近日,阜外医院丁立刚和华伟等报告了一例为32岁孕妇安装起搏器的病例。患者3年前出现心悸、头晕,伴黑矇,1~2s后自行缓解。2年前弯腰时晕厥一次,持续2s左右,未诊治。5个月前怀孕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6.25s,交界性逸搏,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月前症状开始加重,发作较前频繁,心悸、头晕症状较前明显。此次为行起搏器植入术入院。杨进刚阜外2023-08-17 09:17:12
0000【文件下载】欧洲发布心血管病防控15个战略重点:穿戴设备被寄予厚望
近期,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为中国循环杂志撰写述评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他认为研究的关口严重后移,应该把防治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二级预防层面,而不是三级预防层面。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00:52
0000